[实用新型]一种挺水植物去污种植及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03626.1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0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国;张尚坤;徐蕾;易绮斐;刘东明;邢福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林业区域性试验东莞中心;东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C02F3/3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邓潮彬;刘明星 |
地址: | 5106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去污 种植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堤岸的挺水植物去污种植及固定装置,用于在软质岸堤种植挺水植物,包括沉管桩、木桩、麻绳、种植容器、混合基质。沉管桩和木桩通过麻绳绑扎固定,种植容器通过麻绳固定于木桩,下部装及混合基质,以供挺水植物生长。该装置能够根据水位变化调节种植容器的位置,使挺水植物可位于合适水深内生长,达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节能环保,简便易行,实现建设生态堤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种植装置,特指一种具有珠江三角洲一带河流沿岸挺水植物定植及污染净化的装置,属于水域环境治理和景观绿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水系发达、河网贯通,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活跃的工业生产区域之一。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珠江水系在进入珠江三角洲之前,水质较为优良,流经珠江三角洲后,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据2017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 10个重度污染的近海岸功能区中,8个位于珠江口海域。水质问题以及水污染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与健康,因此研究水体修复对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较为常用的物理法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引水工程,运行费用较高,且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如底泥疏挖过程中常伴随着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释放和原有底栖生态系统的破坏;化学法所用的化学剂量难以掌握,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吸附、降解、转化污染物以实现水体净化和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是当今最受瞩目的水体修复方法。20世纪 70年代至今利用植物修复水体污染技术因其成本低、能耗小、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受到环境领域研究的重视。
传统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河道虽然结构稳定,具有防止水流和波浪对岸坡基土的冲蚀和淘刷作用,但水体封闭在河道中,切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土壤之间各生态要素间的物质联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不能正常生长而消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和修复被污染的水体,而且可以固土护岸,美化水体景观,在河流沿岸通常种植挺水植物。由于挺水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在建植施工时,由于新栽植物的根系尚未能与基质土固结成一体,松散的基质客土极易随水体的水位变化、河水的流动或暴雨的冲击而被冲刷带走,不易固定或成活,无法起到应有的净水及固坡护岸的作用。
在河流沿岸种植挺水植物的发明在其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如CN105923776A公开了一种用于过滤面源污染的滨水植物带构建的方法、CN 105256766A公开了一种拟生态水岸护坡结构,CN202054670U公开了一种挺水植物植床构造,这些发明适合于坡岸较缓的自然河道,CN104594288A_一种新型的太湖堤岸种植生态修复工艺适用于大型湖泊。CN206791274U 一种用于硬化堤岸的挺水植物种植装置适用于城市河道固化堤岸。部分专利由于的材料多为硬质钢材、聚乙烯塑料等,成本较高,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挺水植物去污种植及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灵活布置,挺水植物定植牢靠,可以对地表径流污水起到净化作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挺水植物去污种植及固定装置,包括沉管桩、种植框架、种植容器;所述沉管桩用于穿插至种植区域;所述种植框架安装在沉管桩中;所述种植容器设置在种植框架内并在种植框架内的位置可调,种植容器的底部具有“十”形栽植孔隙,在种植器的底部填有栽植基质层;所述种植容器由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种植框架为矩形状,并由多根木桩通过麻绳串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林业区域性试验东莞中心、东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未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林业区域性试验东莞中心、东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036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