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血管负压式快速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94653.7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87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胡堃;林广勤;许向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瑞(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9/08 | 分类号: | A61M39/08;A61B90/00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 35001 | 代理人: | 谢名海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负压式 快速 连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为一种血管负压式快速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连接管本体、第二连接管本体、用于对接第一连接管本体与第二连接管本体的密封对接组件以及多个用于将第一连接管本体或第二连接管本体束紧在血管上的束紧件;所述第一连接管本体以及第二连接管本体的外表面上均分别设有至少一道环状的束紧凹槽,所述束紧件与与束紧凹槽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接续断裂的血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为一种血管负压式快速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例如发生较为严重车祸、突发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亦或是一些突发的意外情况,即容易出现大血管尤其是出现动脉破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血管压力大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失血过多,随时都会发生失血性休克。目前传统的应急处理办法方式是将断裂的血管进行结扎等紧急处理后再送入医院进行正式手术处理。然而这样的传统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1、结扎部位由于需要承受高血压,在伴随运送病患过程当中的颠簸和晃动,很容易出现二次出血的情况;2、结扎操作复杂且耗时,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依赖程度高,不利于大规模应急救援的推广与开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负压式快速连接装置,其能够快速接续断裂的血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血管负压式快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连接管本体、第二连接管本体、用于对接第一连接管本体与第二连接管本体的密封对接组件以及多个用于将第一连接管本体或第二连接管本体束紧在血管上的束紧件;
所述第一连接管本体以及第二连接管本体的外表面上均分别设有至少一道环状的束紧凹槽,所述束紧件与与束紧凹槽一一对应;
所述密封对接组件包括一对吸盘圈及一对密封圈,一对吸盘圈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管本体及第二接管本体相对一侧管体端部外侧,一对密封圈分别固设在第一连接管本体及第二接管本体相对一侧管体端上且位于吸盘圈的内侧。
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对于断裂血管的接续及固定操作过程极为简单即采用束紧件束紧的方式进行,另外在第一连接管本体与第二连接管本体均分别与两侧血管断端完成固定以后只需要利用吸盘圈将第一连接管本体以及第二连接管本体吸接即可完成对接操作,非常适合在急救场合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处的密封圈设计使得第一接管本体与第二连接管本体之间的密封性能良好,同时通过两个接管本体将血管断端部位与内部的血液完全隔开重新构建起一个临时的通道,从而使得血管的断裂处不容易发生二次出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合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血管重接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C形弹性扣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束紧带的立体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连接管本体、2-第二连接管本体、3-束紧凹槽、4-密封圈、5-吸盘圈、51-单向阀、52-注射器接口、61-C形弹性扣环、62-束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7,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连接管本体1、第二连接管本体2、用于对接第一连接管本体1与第二连接管本体2的密封对接组件以及多个用于将第一连接管本体1或第二连接管本体2束紧在血管上的束紧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瑞(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瑞(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946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病理切片晾片板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天然气管道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