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79271.7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38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崔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崔氏德门科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3 | 分类号: | F01N3/023;F01N11/00;F01N13/18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何国强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尾气 颗粒 催化 再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所述包括排气歧管、蒸发嘴和监测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通过卡箍连接,需要清理维护的部件均采用卡箍A和卡箍B连接,安装拆卸方便,部分流式颗粒物过滤器前端采用卡箍连A接,拆卸下来之后,对部分流式颗粒物过滤器前后用高压空气吹扫,金属颗粒物过滤器后端采用卡箍B连接,可直接将过滤器的滤芯从后端抽出来,用高压空气吹扫滤芯或者用水对滤芯进行清洗,清洗效率快,方便快捷,解决了当颗粒物的再生反应不充分时,颗粒物捕集器内部迅速积满黑烟,排气背压快速升高,发动机动力性下降,此时需要频繁对颗粒物捕集器进行清理维护,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再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严重地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其净化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颗粒物捕集器DPF是控制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设备,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其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现有技术存在着单独采用壁流式颗粒物捕集器的情形,对颗粒物的处理效率高(95%),但是当颗粒物的再生反应不充分时,颗粒物捕集器内部迅速积满黑烟,排气背压快速升高,发动机动力性下降,此时需要频繁对颗粒物捕集器进行清理维护,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单独采用部分流式颗粒物捕集器的情形,这种捕集器为部分流式的结构,捕集器内部通道是部分直通的,积碳过程中通道不会被完全堵死,背压不会急剧上升,不会较大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但是这种颗粒物捕集器处理效率不高,通常只有50%左右,无法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的问题,现有的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没有监测的功能,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无法了解装置的运行状况,从而出现由于不正当使用产生损坏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单独采用壁流式颗粒物捕集器的情形,对颗粒物的处理效率高(95%),但是当颗粒物的再生反应不充分时,颗粒物捕集器内部迅速积满黑烟,排气背压快速升高,发动机动力性下降,此时需要频繁对颗粒物捕集器进行清理维护,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单独采用部分流式颗粒物捕集器的情形,这种捕集器为部分流式的结构,捕集器内部通道是部分直通的,积碳过程中通道不会被完全堵死,背压不会急剧上升,不会较大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但是这种颗粒物捕集器处理效率不高,通常只有50%左右,无法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的问题,现有的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没有监测的功能,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无法了解装置的运行状况,从而出现由于不正当使用产生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催化再生装置,包括排气歧管、蒸发嘴和监测结构,所述排气歧管一端通过与柴油系统法兰连接,所述排气歧管另一端与催化再生结构法兰连接,所述监测结构一端通过电线与柴油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监测结构另一端通过电线与氧化再生结构电性连接,所述排气歧管内表面通过螺钉与高温传感器A固定连接,所述蒸发嘴一侧通过螺钉与排气歧管固定连接,所述排气歧管一侧通过螺钉与氧传感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柴油系统还包括排气歧管、蒸发嘴、法兰、柴油机、油管A和油管B,所述排气歧管一端通过法兰与柴油机固定连接,所述油管A一端与柴油机法兰连接,所述油管B一端与蒸发嘴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柴油系统还包括油箱、计量泵、油管A和油管B,所述油箱一端与油管A法兰连接,所述油箱另一端与油管B法兰连接,所述油管B另一端与计量泵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氧化再生结构还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器、卡箍A、部分流式颗粒物捕集器、贵金属催化剂层和高温传感器B,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一侧通过卡箍A与部分流式颗粒物捕集器固定连接,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外表面与贵金属催化剂层间隙配合,所述高温传感器B一侧通过与柴油氧化催化器固定连接,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器的载体材料是陶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崔氏德门科贸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崔氏德门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792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气密性、门轴式铝型材快接铰链
- 下一篇:中短波塔桅攀爬防坠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