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边坡支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72584.X | 申请日: | 2019-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46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罗平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B3/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7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坡支护装置,包括牵引绳、土钉、承载网,其中所述承载网若干,承载网侧表面均布至少四个连接扣,且连接扣环绕承载网轴线均布,相邻两个承载网间通过至少一条牵引绳连接,承载网下端面设连接滑槽,连接滑槽至少两条,承载网后端面通过连接滑槽与至少四条土钉相互连接,土钉环绕承载网轴线分布并与承载网后端面相互垂直分布。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对山体、堤坝及基坑侧壁进行固定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施工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另提高支护作业面的定位结构及防护强度,提高本实用新型在地质结构中定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坡支护装置,属土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在进行山体、堤坝及建筑基坑等边坡强化固定施工中,往往是通过向施工作业面喷涂混凝土浆料,但一方面由于混凝土浆料自身的流动性,极易导致其在凝固前从支护作业面上脱落,从而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与待保护作业面材质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完成喷浆后喷浆层与施工作业面连接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均相对较差,不能有效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当前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在施工作业面上打入大量的锚杆,然后通过钢绞线等对锚杆进行连接,从而在支护作业面上行程网状结构分布的承载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但锚杆使用量巨大,使用强度和难度高,施工效率低下,且传统的锚杆施工方法也导致锚杆与施工作业面间定位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依然难以有效的满足实际施工作业的需要。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边坡支护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边坡支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边坡支护装置,包括牵引绳、土钉、承载网,其中所述承载网若干,承载网侧表面均布至少四个连接扣,且连接扣环绕承载网轴线均布,相邻两个承载网间通过至少一条牵引绳连接,且各承载网均呈矩形阵列结构分布,牵引绳轴线均与承载网侧表面垂直分布,承载网下端面设连接滑槽,连接滑槽至少两条,以承载网轴线对称分布并与承载网轴线相互平行分布,承载网后端面通过连接滑槽与至少四条土钉相互连接,土钉环绕承载网轴线分布并与承载网后端面相互垂直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牵引绳为钢绞线、尼龙绳、棉绳及麻绳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土钉包括钉杆及翅板,所述钉杆为空心管状结构,其侧表面均布若干透孔,后端面设连接端口,所述翅板若干环绕钉杆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土钉长度为相邻两个承载网之间间距的0.5—1.5倍。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网网孔面积为承载网表面面积的80%—95%,且所述网孔孔径不小于10毫米,所述承载网前端面为横断面呈“凵”字型槽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构成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方便,具有良好的环境实用性和通用性,可有效满足对山体、堤坝及基坑侧壁进行固定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施工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另提高支护作业面的定位结构及防护强度,提高本实用新型在地质结构中定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对地质结构变化及外力冲击的抵御能力,从而可极大的提高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725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