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蜂窝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外框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52718.1 | 申请日: | 2019-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34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斌;李本悦;张明山;夏亮;杨嘉胤;陈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2/08 | 分类号: | E04C2/08;E04C2/34;E04B2/86;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郑双根 |
| 地址: | 31002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隔板 布置 钢板 组合 剪力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外框架,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两块外包钢板之间设有一组或多组蜂窝型隔板组,且蜂窝型隔板组与外包钢板相互垂直;所述蜂窝型隔板组包括多块并列分布的隔板,每块隔板上均设有一组呈上下均匀分布的蜂窝孔,相邻隔板上的蜂窝孔之间呈错位排布;所述隔板包括两块经焊接固定的分隔单板,每块分隔单板上均设有一组上下均布的半蜂窝口。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有效提高剪力墙整体刚度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板组合剪力墙,特别是一种蜂窝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外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传统的通过模板在现场浇筑剪力墙的方式已经逐渐被钢板组合剪力墙所取代。现有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一般由两块设置在墙外侧的外包钢板和外包钢板上的连接件构成,钢板上的连接件可为点状布置的离散型连接件和隔板式连接件两种;采用点状布置的离散型连接件时存在连接件对外包钢板约束不足的问题,外包钢板容易产生局部屈曲;采用隔板连接件时,对隔板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隔板的加工难度较大,同时隔板形成的相邻腔体之间相互独立,需要在每个较小的腔体中浇灌混凝土,施工不便,混凝土的浇捣质量也不易保证。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8733855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所述钢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蜂窝隔板,所述蜂窝隔板设有蜂窝槽,沿墙体宽度方向上的相邻两块所述蜂窝隔板通过第一焊缝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内侧焊接有栓钉,所述栓钉设于相邻两块所述蜂窝隔板之间。”的技术方案,其通过在两块侧钢板之间设置蜂窝隔板,便于混凝土流动,以此来改善混凝土的浇捣质量,而蜂窝隔板则是由两块分别焊接在侧钢板上的单板拼焊而成,在出厂时就将单板焊接在侧钢板上,在现场时只需将两块单板焊接即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精度要求,便于施工。但是,采用该种方式,就无法对内部的隔板进行焊接,导致在侧钢板之间最多只能设置两块隔板,外包钢板上需设置通长对接焊缝,造成剪力墙易变形,整体刚度不高等问题;并且蜂窝隔板平行阵列布置,导致隔板对外包钢板的约束过于集中,对外包钢板的局部稳定不利。因此,现有的技术存在剪力墙整体刚度不高和外包钢板局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蜂窝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外框架。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有效改善剪力墙整体刚度和提高外包钢板局部稳定性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包括两块平行布置的外包钢板,两块外包钢板之间设有一组或多组蜂窝型隔板组,且蜂窝型隔板组与外包钢板相互垂直;所述蜂窝型隔板组包括多块并列分布的隔板,每块隔板上均设有一组呈上下均匀分布的蜂窝孔,相邻隔板上的蜂窝孔之间呈错位排布;所述隔板包括两块经焊接固定的分隔单板,每块分隔单板上均设有一组上下均布的半蜂窝口。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分隔单板与外包钢板之间的焊缝为第一焊缝,两块相对的分隔单板之间的焊缝为第二焊缝。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两块外包钢板之间的两端还设有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端板、型钢或矩形钢管与外包钢板之间经第三焊缝相连。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半蜂窝口的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等腰梯形结构的底角α为20-90°。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每一组蜂窝型隔板组内相邻隔板上的蜂窝孔之间的错位距离为Lg,Lg的计算公式为:其中,m为蜂窝型隔板组内的隔板数量;L为半蜂窝口的底边宽度;Lv的计算公式为c×cotα,c为半蜂窝口的洞口矢高,α为半蜂窝口的底角。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外包钢板内壁上设有加强件。
前述的蜂窝型隔板错列布置的钢板组合剪力墙中,所述加强件为栓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527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铝箔复卷机清洁装置
- 下一篇:铝壳自动套袋包装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