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52273.7 | 申请日: | 2019-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85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范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宏广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B13/02 | 分类号: | B05B13/02;B05B12/32;B05B14/40;B05B14/43;B05B12/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零部件 表面 加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顶部安装有排气网,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贯穿有连接杆,该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设置有连接杆、推拉杆、挡料板、滑块、滑槽和限位块,当工作人员通过进料门将需要染色的零部件放在承载台上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推动推拉杆,让连接杆与推拉杆固定的挡料板通过滑块在滑槽上移动,当滑块移动到限位块所在位置后,挡料板会处于集墨槽的上方,同时挡料板会处于承载台的一侧,从而让喷墨头对处于承载台的零部件染色时,喷出的多余油墨会落在挡料板上,进而避免了油墨喷涂到装置其他部位造成装置内部出现污渍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加工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零部件是指机械中不可分拆的单个制件,是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且通常需要对零部件的表面进行染色涂抹,同于区分不同种类的零部件。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在油墨对零部件表面喷涂过程中出现油墨喷涂到装置其他部位,造成装置内部出现污渍,使得装置清洁较为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会对油墨会造成不必要的耗费,提高了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油墨喷涂到装置其他部位造成装置内部出现污渍和油墨会造成不必要的耗费提高了加工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顶部安装有排气网,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推拉杆和挡料板,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上方固定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底部安装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外表面安装有滑块,所述滑槽的一侧固定有限位块,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且所述转轴远离电机的一端连接有承载台,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保护管,所述保护管的外表面套接有集墨槽,所述集墨槽的底部一侧贯穿有回流管,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一侧固定有油墨泵,所述油墨泵的进墨口通过抽墨管连接有油墨箱,所述油墨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排墨管,所述排墨管通过插销与喷墨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挡料板的顶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承载台位于集墨槽的上方,且所述承载台的外表面贯穿多个孔洞。
优选地,所述回流管远离集墨槽的一端与油墨箱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挡料板和喷墨头分别位于承载台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分别安装有进料门和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与电机和油墨泵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设置有连接杆、推拉杆、挡料板、滑块、滑槽和限位块,当工作人员通过进料门将需要染色的零部件放在承载台上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推动推拉杆,让连接杆与推拉杆固定的挡料板通过滑块在滑槽上移动,当滑块移动到限位块所在位置后,挡料板会处于集墨槽的上方,同时挡料板会处于承载台的一侧,从而让喷墨头对处于承载台的零部件染色时,喷出的多余油墨会落在挡料板上,进而避免了油墨喷涂到装置其他部位造成装置内部出现污渍的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工作人员操作更加简易,且该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表面用加工装置设置有承载台、集墨槽、回流管和油墨箱,在喷墨头喷出油墨对处于承载台的零部件进行染色的过程中,多余的油墨会透过承载台滴入集墨槽中,随后集墨槽能够将多余的油墨进行收集通过回流管排入油墨箱中,然后油墨泵通过抽墨管能够将处于油墨箱中的油墨抽离,通过排墨管排入喷墨头中,再次对零部件进行染色,进而避免了油墨会造成不必要的耗费提高了加工成本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宏广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宏广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522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循环钢铁加工用打孔装置
- 下一篇:铝合金焊接修补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