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39636.3 | 申请日: | 2019-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华成电器设备厂 |
| 主分类号: | F16L53/30 | 分类号: | F16L5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汤海锋 |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不同 铸铜 加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包括加热筒和固定耳,所述加热筒的外壁上焊接连接有固定耳,且加热筒内壁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卡槽,且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相连通,所述固定筒位于加热筒的内圆处,且固定筒和固定筒之间通过折弯部焊接连接,并且固定筒的外壁上焊接连接有与第一卡槽相适配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侧壁上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与第二卡槽相适配的第二卡块。该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通过设置有可以自由调节的固定筒和折弯部,来实现对不同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无需根据不同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进行设计不同的固定件,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铜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
背景技术
铸铜加热器是以管状电热元件为发热体,并弯曲成型,有圆型、平板、直角型、风冷、水冷及其它异型等,其中圆型的铸铜加热器固定单一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告号CN205830065U,公告日20161221)公开了一种铸铜加热器,其通过采用不同内径的垫圈,实现适应不同尺寸管状被加热体的目的,但还存在有不足,对于不同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需要设计出不同尺寸的垫圈,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推广使用,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鉴于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将其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具备实用性,才能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推广使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包括加热筒和固定耳,所述加热筒的外壁上焊接连接有固定耳,且加热筒内壁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水平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卡槽,且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相连通,所述固定筒位于加热筒的内圆处,且固定筒和固定筒之间通过折弯部焊接连接,并且固定筒的外壁上焊接连接有与第一卡槽相适配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侧壁上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与第二卡槽相适配的第二卡块,所述折弯部的侧面水平向内延伸形成凹槽,且凹槽上卡入有卡板。
优选的,所述加热筒个数为两个,且加热筒呈半圆管状结构,并且加热筒内圆处的固定筒和折弯部组合呈半圆管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槽两个为一组,并沿着第一卡槽等间距分布有3组,并且第二卡槽和第一卡槽顶端和底端均与加热筒端面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折弯部整体呈“U”形结构,且折弯部的厚度为2mm,并且折弯部上的凹槽两个为一组,并等间距分布有两组。
优选的,所述卡板呈倒“U”形结构,且卡板折弯处内壁与折弯部顶端之间的间距为2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均呈矩形柱状结构,且第一卡块位于第一卡槽内,第二卡块位于第二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气囊整体呈矩形框状结构,且其四个拐角处于竖板相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适用于不同管件的铸铜加热器设置有固定筒和折弯部,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将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同时折弯部可以自由拉伸和折叠,需要对大尺寸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时,将折弯部打开部分,并使得固定筒和折弯部两者构成的圆筒内径变大,进而可以对大尺寸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需要对小尺寸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时,将折弯部折叠即可;
从而本装置的通过设置有可以自由调节的固定筒和折弯部,来实现对不同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进行固定,无需根据不同尺寸的管状被加热体进行设计不同的固定件,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调节前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调节后正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华成电器设备厂,未经扬州市华成电器设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396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