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飞行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38850.7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2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子墨 |
主分类号: | B64C27/20 | 分类号: | B64C2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飞行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保护板(1)、桨叶(2)、机体(3)、无刷电机(4)、底板(5);所述底板(5)设于所述机体(3)的下端面,用于承托所述机体(3);所述机体(3)的涵道(7)内设有所述桨叶(2)及无刷电机(4),所述桨叶(2)与所述无刷电机(4)连接;所述生物保护板(1)设于所述机体(3)的上端面,用于隔离涵道(7)及外界空间。本实用新型将涵道动力高效率和无桨叶外露设计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在最大化保证效率的同时,满足了生物安全性给予地面上的人员最大化的人身安全保证,同时增加了飞机在撞鸟事故中的挽回几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航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飞行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旋翼飞行器产品大都采用大桨叶,低kv电机的方式来提高产品效率。这种方式提高了效率结构简单但是忽略了安全性这个重要的点。
而且大面积外露的桨叶也会在空中遇到撞鸟事故时无法挽救从而导致更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平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保护板、桨叶、机体、无刷电机、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机体的下端面,用于承托所述机体;所述机体的涵道内设有所述桨叶及无刷电机,所述桨叶与所述无刷电机连接;所述生物保护板设于所述机体的上端面,用于隔离涵道及外界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的涵道中央设有电机检修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涵道动力高效率和无桨叶外露设计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在最大化保证效率的同时,满足了生物安全性给予地面上的人员最大化的人身安全保证,同时增加了飞机在撞鸟事故中的挽回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无人飞行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生物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飞行平台,包括生物保护板1、桨叶2、机体3、无刷电机4、底板5;底板5设于所述机体3的下端面,用于承托机体3;机体3的涵道7内设有桨叶2及无刷电机4,桨叶2与无刷电机4连接;生物保护板1设于机体3的上端面,用于隔离涵道7及外界空间。该平台充分利用了涵道,使主要控制元件得到全面保护,推重比(飞行器起飞重量与飞行器动力拉力之间的比值)高。
底板5为所有上层结构的基础,所有上层结构都直接或间接固定在底板5上,同时底板5也是主要的力学结构,承担了全飞行器(飞行平台)主要的应力。机体3为整个飞机的主要上层结构,起到对主要电子控制系统的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将电池储存于机体3的电池存储位中,为电池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存放空间并且在事故中最好的保护电池,生物保护板为该平台的重要部件,生物保护板保护了动力组。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动力涵道和外界空间,让外界的生物不会被吸入或者防止生物入侵涵道。
该平台将涵道动力高效率和无桨叶外露设计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在最大化保证效率的同时,满足了生物安全性给予地面上的人员最大化的人身安全保证,同时增加了飞机在撞鸟事故中的挽回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子墨,未经李子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388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动物流悬挂线输送瓶接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地面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