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内螺纹铜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30974.0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38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月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银佳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8F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螺纹 铜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内螺纹铜管,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由于铜管本体底壁厚较薄,从而导致铜管本体无法承载较大的作用力,容易发生弯折的情况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铜管本体,所述铜管本体内壁设有若干螺旋角为34°到40°的内齿和若干螺旋角为34°到40°的沟槽,所述内齿和沟槽按照1:1的数量在铜管本体内壁交替出现,所述铜管本体两侧开口开设有位于内齿两侧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固定连接有加强件,所述铜管本体内壁自两侧的连接槽开始向中间逐渐凸起形成弧形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内螺纹铜管通过加强件和弧形部增强铜管本体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内螺纹铜管。
背景技术
内螺纹铜管是制造空调器中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关键传热材料,为达到提高空调的能效比、实现空调节能目的,并有效控制空调产品成本,就是提高换热器单位面积的传热量,控制其体积和质量,节省材料,提高换热系数,而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及空调性价比的高低与内螺纹管管径、齿形几何参数的正确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目前,制作外径为7mm和9.52mm的内螺纹铜管时,内螺纹齿形齿顶角较小螺旋角较大时,此种结构不利于旋压成型时金属的流动性且内螺纹齿槽不易填满,从而导致缺齿和齿高不够等现象,进而影响热交换能力;在齿顶角较小时,如果盲目地增大螺旋角(如大于30°),则会造成内螺纹齿形难以保证,同时导致成型拉拔速度太低,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779786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效内螺纹铜管,其技术要点是:铜管本体的外径为6.95mm~7.05mm,其内表面由连续的螺旋角为34°~40°的沟槽和内齿组成,内齿高为0.11mm~0.16mm,齿顶角为11°~25°,底壁厚大于内齿高。
该方案解决了内螺纹齿形齿顶角较小螺旋角较大时,此种结构不利于旋压成型时金属的流动性且内螺纹齿槽不易填满,从而导致缺齿和齿高不够等现象,进而影响热交换能力;在齿顶角较小时,如果盲目地增大螺旋角(如大于30°),则会造成内螺纹齿形难以保证,同时导致成型拉拔速度太低,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但是由于铜管本体底壁厚较薄,从而导致铜管本体无法承载较大的作用力,容易发生弯折的情况。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加强件和弧形部增强铜管本体强度的新型内螺纹铜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内螺纹铜管,包括铜管本体,所述铜管本体内壁设有若干螺旋角为34°到40°的内齿和若干螺旋角为34°到40°的沟槽,所述内齿和沟槽按照1:1的数量在铜管本体内壁交替出现,所述铜管本体两侧开口开设有位于内齿两侧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固定连接有加强件,所述铜管本体内壁自两侧的连接槽开始向中间逐渐凸起形成弧形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本内螺纹铜管在有介质于其内部流动的时候,能够通过沟槽和内齿提高湍流的强度和换热面积,产生较好的传热强化效果,并且通过设置加强件,从而使得加强件能够增强铜管本体两端的抗压性能和抗弯折性能,使得本铜管本体的强度能够得到有效增强,而铜管本体内壁自两侧的连接槽开始向中间逐渐凸起形成弧形部,使得铜管本体的底壁厚能够自加强件开始向内变厚,从而增强铜管本体内部的强度,避免铜管本体位于两侧加强件之间的部分容易受力弯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齿高为0.11mm到0.16mm,所述内齿的齿顶角为11°到25°,所述内齿数50条到70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内齿高较小且内齿的齿顶角较小,从而使得铜管本体内壁能够设置大量内齿,从而增加铜管本体内部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积,产生较好的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沟槽和内齿的螺旋角为39°,所述内齿的齿顶角为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银佳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银佳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309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