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及扁线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18657.7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9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吉良;唐雯珍;马超;李谦;褚文强;郑鑫;李庆旭;章正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50 | 分类号: | H02K3/5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地址: | 215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子 连接 组件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及扁线电机,所述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的隔离件;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用于与定子铁芯的线槽的最外侧的第一出线导体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用于与定子铁芯的线槽的最内侧的第二出线导体连接的第二焊接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中间连接段,且所述中间连接段上具有接线部;所述第二铜排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发卡形绕组的中性导体连接的多个支脚;所述隔离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铜排与第二铜排之间,用以电气隔离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在保证绝缘性能以及振动可靠性的同时,大大降低模具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及扁线电机。
背景技术
驱动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端盖和辅助标准件组成,而定子中又包括定子铁芯、铜线绕组、绝缘材料等。扁线电机为采用扁铜线构成的发卡形绕组作为定子绕组的电机。
与传统散线方案相比,发卡形绕组具有高槽满率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电机功率密度。发卡形绕组由多层的矩形导体(即横截面为矩形的导体)构成,上述矩形导体的一端嵌入定子铁芯的定子槽,另一端通过扭转端部再嵌设到预设跨距的另一定子槽中;再通过层间的跨接线以及焊接实现预设的U、V、W三相电的连接;最后需要通过端部铜排集成各相的出线端,以引入通过逆变器变频的三相电流。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6026435A中揭露的定子组件,其端部铜排通过整体注塑成型,即端部铜排整体与绝缘板注塑在一起,再安装到定子上,并通过焊接连接各出线导体。但该方案中,用于制作绝缘板的模具的结构十分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扁线电机中,用于制作端部铜排的绝缘板的模具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及扁线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应用于定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以及装配到所述定子铁芯的线槽的发卡形绕组,所述发卡形绕组连接形成三个绕组路径,且所述定子端部连接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发卡形绕组与外部线缆连接,所述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的隔离件;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用于与处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槽的最外侧的第一出线导体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用于与处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槽的最内侧的第二出线导体连接的第二焊接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中间连接段,且所述中间连接段上具有用于连接外部线缆的接线部,所述第一出线导体和所述第二出线导体分别连接同一绕组路径中的发卡形绕组;所述第二铜排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发卡形绕组的中性导体连接的多个支脚;所述隔离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铜排与所述第二铜排之间,用以电气隔离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
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段包括第一弯折部、出线导引部以及第二弯折部,且所述接线部连接在所述出线导引部上;所述出线导引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首端,且所述出线导引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的首端;所述第一焊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尾端,所述第二焊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尾端。
优选地,所述隔离件呈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设置的平板状,且所述隔离件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卡扣组,所述第一铜排以所述中间连接段装配到所述定位卡扣组的方式安装定位到所述隔离件。
优选地,每一所述定位卡扣组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定位卡扣,每一所述定位卡扣包括两个分别突出于所述隔离件的上表面的定位柱,且两个所述定位柱之间形成定位槽;在所述第一铜排安装到所述隔离件时,所述中间连接段嵌入所述定位槽。
优选地,所述定子端部连接组件包括三个第一铜排,且所述隔离件的上表面对应设置三个定位卡扣组;每一所述第一铜排以装配到一个定位卡扣组的方式安装固定到所述隔离件,且每一所述第一铜排通过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与一个绕组路径中的发卡形绕组导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18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后悬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聚酯纤维无纺布辊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