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15948.0 | 申请日: | 2019-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21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崔一芳;袁学军;王洪军;刘国良;关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D14/66 | 分类号: | F23D14/66;F23N1/00;F23L7/0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刘伟 |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co 排放 加热炉 排气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其包括烟囱、右蓄热体、左蓄热体、两个风机和八个阀门,第一阀门的进气口接煤气管,出气口通过第二阀门接两个风机的进气口并依次经第三阀门和左蓄热体与加热炉连接,第四阀门的进气口接第二风机的出气口,出气口接第一阀门的出气口;第五阀门的进气口接煤气管,出气口通过第六阀门接两个风机的进气口并依次经第七阀门和左蓄热体与加热炉连接,第八阀门的进气口接第二风机的出气口,出气口接第五阀门的出气口,第一风机的出气口与烟囱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烟气的反吹将管道内的煤气送入加热炉,防止这些煤气在换向后随烟气排入大气,从而减少了煤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式加热炉的供排气系统,该系统可有效降低加热炉CO排放,属于加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蓄热式加热炉是冶金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加热设备,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加热炉所排放废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为一氧化碳(CO),CO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降低加热炉CO的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降低加热炉废气一氧化碳含量的方法有多种,如气源净化、空燃比优化、温度控制、加装末端控制设施等,这些方法不但需要大幅增加设备投资,而且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以减少加热炉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能源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构成中包括烟囱、右蓄热体、左蓄热体、两个风机和八个阀门,第一阀门的进气口接煤气管,出气口通过第二阀门接两个风机的进气口并依次经第三阀门和左蓄热体与加热炉连接,第四阀门的进气口接第二风机的出气口,出气口接第一阀门的出气口;第五阀门的进气口接煤气管,出气口通过第六阀门接两个风机的进气口并依次经第七阀门和左蓄热体与加热炉连接,第八阀门的进气口接第二风机的出气口,出气口接第五阀门的出气口,第一风机的出气口与烟囱连接。
上述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均为手动阀。
本实用新型在蓄热式加热炉每次换向燃烧之前利用风机将烟气外排管道中的废气抽回前端,通过烟气的反吹将燃气管道内的煤气送入加热炉燃烧,防止这些煤气在换向后随烟气排入大气,从而减少了煤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了能源的浪费。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投资少、运行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正向燃烧时的燃气、烟气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向燃烧后烟气反吹阶段的燃气、烟气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反向燃烧时的燃气、烟气流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反向燃烧后烟气反吹阶段的燃气、烟气流向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如下:1、第一阀门,2、第二阀门,3、第三阀门,4、第四阀门,5、第五阀门,6、第六阀门,7、第七阀门,8、第八阀门,9、烟囱,10、第一风机,11、第二风机,12、右蓄热体,13、加热炉,14、左蓄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降低CO排放的加热炉供排气系统,该系统不仅大大降低了加热炉尾气CO的排放,而且降低了一次性投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15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