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黑臭河道的疏浚底泥覆盖柱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15468.4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5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杰;董文艺;赵玥;王锋;黄杰;张顺力;徐雨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1/00;E02B3/02;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添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1 | 代理人: | 黎健任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疏浚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黑臭河道的疏浚底泥覆盖柱,其包括疏浚底泥固化柱,所述疏浚底泥固化柱的表面设有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外设有软性填料包被层。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制备方便,成本低、施工和维护管理方便,对环境无二次污染,同步解决底泥及上覆水污染修复以及异位疏浚底泥无处安放的问题,实现黑臭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具有一举三得的效果,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黑臭河道的疏浚底泥覆盖柱。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愈发扩大,水体黑臭程度也不断加剧。特别是主要河流流域的部分支流,水体恶化导致富营养化和黑臭的问题愈发严重恶化程度逐年加重。黑臭水体整治是当今水环境治理最热门的问题,也是最难处理的环境难题。 产生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源污染物和氨氮消耗水中的氧气,一旦城市水体接收过量的外源有机物质和一些动植物腐殖质,水中的溶解氧将被这些外源物质快速消耗厌氧菌能在水中溶解氧较低的时候使水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导致产生硫化氢、胺、氨和其他有气味和挥发的小分子,从而散发出恶臭气味。同时,在厌氧条件下,溶解在水体里的甲烷、氨气和硫化氢等气体在上升过程中将污泥带入水相并使水变黑。第二方面导致水体黑臭的原因是内源沉积物污染的释放。在酸性和还原条件下,底泥会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和氨氮。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污染水体中,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量等于外源污染总量。河流流域中存在过量的氮磷营养元素使得藻类繁殖过度,虽然早期能补充水体溶解氧,但是过量的藻类会过度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并且在死亡后分解并矿化形成耗氧有机物和氨氮,导致季节性黑色气味和非常强烈的恶臭气味。
目前,受污染底泥的修复逐渐受到关注。在有效治理河流水污染的情况下,河水内源污染主要来自河床污染的沉积物,上覆水和底泥持续进行复杂的物质交换。上覆水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是由底泥污染造成。所以,底泥沉积物中保存着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的物质,不仅有N、P等营养元素还包括许多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物,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和时间内缓慢并持久对上覆水释放,对河流上覆水再次造成污染。现有主要的修复技术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疏浚工程量大底泥堆积量大,污染物复杂,含水率高,后续阶段难以处理。再者,疏浚技术工程量大资金耗费多,由于资金的限制,一般采用农田和垃圾填埋处理,但容易造成对土壤和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易位修复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由于成本高,二次污染容易,对河道底部和水体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目前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应用。
原位覆盖技术,当作覆盖物的材料孔隙较大时,材料本身密度降低,质量较轻,而原位覆盖技术本身并不适用于浅水区,已知的原位覆盖技术都是应用在流量较低的河流,当水体流速较大时覆盖层会受扰动作用被扬起,久而失去对河道底泥的覆盖能力且自身吸附了污染物质的多孔覆盖材料若悬浮于河道上覆水中会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的疏浚底泥覆盖柱,结构简单,同步解决底泥及上覆水污染修复以及异位疏浚底泥无处安放的问题,实现黑臭河道底泥的资源化。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黑臭河道的疏浚底泥覆盖柱,其包括疏浚底泥固化柱,所述疏浚底泥固化柱的表面设有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外设有软性填料包被层。
疏浚底泥固化柱内芯由黑臭河道异位疏浚底泥经水泥固化、高温焙烧、陈化等工序制成;其中的活性炭层具有吸附作用,能降低河道水体营养盐污染。软性填料作为微生物挂膜的载体,使底泥中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在其上附着生长。该疏浚底泥覆盖柱耦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可同时对底泥及上覆水进行修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疏浚底泥固化柱的表面设有蜂窝状的孔洞,所述活性炭层镶嵌在孔洞中。进一步的,该固化柱固化过程中在水泥中加入发泡剂,待其陈化后,表面即呈现蜂窝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154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热耐火砖自动生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后背门护板、后背门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