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磨砂肌理感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02369.2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05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肖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D04B1/1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52313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磨砂 肌理 面料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砂肌理感面料。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八个横路,每个横路均包括两个编织位;第一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和第五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均为集圈单元,第一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和第五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第四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和第八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均为集圈单元,第四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和第八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二横路和第六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第三横路和第七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使面料形成磨砂肌理感,触感舒适,也便于进行外观设计,能提高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的加工性,拓宽成品销售途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砂肌理感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品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面料的质感及触感的追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市面上基本为平整光滑的面料,面料效果单一,对消费者和面料供应商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同时对于平整、无纹理的面料的加工成品,其成品的触感及销售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开发新触感效果的面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砂肌理感面料,该面料通过纱线原料及面料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的配合,能形成磨砂肌理感的面料,触感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磨砂肌理感面料,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八个横路;所述第一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和第五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均为集圈单元,第一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和第五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均为不编织单元;所述第四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和第八横路的一个编织位均为集圈单元,第四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和第八横路的另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所述第二横路和第六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横路和第七横路的编织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横路的第一编织位为集圈单元,第二编织位为不编织单元。
进一步地,第二横路和第六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
进一步地,第三横路和第七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集圈单元。
进一步地,第四横路的第一编织位为集圈单元,第二编织位为成圈单元。
进一步地,第五横路的第一编织位为不编织单元,第二编织位为集圈单元。
进一步地,第八横路的第一编织位为成圈单元,第二编织位为集圈单元。
进一步地,第二横路、第四横路、第六横路和第八横路均穿75D涤纶包40D氨纶的包芯纱,第三横路和第七横路均穿低弹涤纶丝,第一横路和第五横路均穿粘胶纤维和16S/1的涤纶纱混纺的混纺纱。
进一步地,所述包芯纱的涤纶与氨纶的用料比例为85-87:13-15;所述粘胶纤维和涤纶纱的混纺比例为68-72:28-3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的最小花型循环设计,与纱线原料相配合,使面料形成磨砂肌理感,触感舒适,也便于进行外观设计,能提高该磨砂肌理感面料的加工性,拓宽成品销售途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023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