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荧光探伤检测清洗槽、渗透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98900.3 | 申请日: | 2019-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27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于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迅达探伤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91 | 分类号: | G01N21/91;G01N21/64;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王宗艺 |
| 地址: | 22400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探伤 检测 清洗 渗透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损探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探伤检测清洗槽、渗透槽,包括送排液机构、基座、槽体、支架,还包括前盖板、后盖板,控制器和开合机构,送排液机构包括送液机构和排放管,送排液机构设置在槽体上;基座放置于地面,基座由多根型材搭设,支架为竖直杆状,设置在基座上方四周,槽体为中空无盖箱体;前盖板、后盖板通过活页,连为一体,并组成所述槽体的上盖,后盖板与槽体后侧面可旋转铰接,前盖板前端设置有可自由旋转的滚轮,滚轮运行在轨道里,所述轨道设置在所述槽体上部左右两侧,前盖板、后盖板可在开合机构带动下折叠和打开,从而启闭槽体上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提升了荧光探伤检测流水线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损探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探伤检测清洗槽、渗透槽。
背景技术
在制造行业中,原材料和零件表面存在肉眼很难看清的细小裂纹等缺陷,往往使得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检测这些表面缺陷,业内较多采用荧光渗透检测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一定方法使荧光渗透剂渗入待检测工件表面裂纹中,经过清洗、干燥从而去除待检测工件表面的渗透剂和水分,再在待检测工件表面施加干显像粉,在毛细作用下,裂纹中的渗透剂被吸附到待检测工件表面,然后在黑光灯下进行缺陷检测。传统的荧光渗透检测系统包括:施加渗透剂装置、清洗装置、干燥装置、显像槽装置、检测装置。
清洗槽和渗透槽在整个工艺中十分重要,包括超声波清洗槽、浸洗槽、自乳化渗透槽、后乳化渗透槽、喷淋清洗槽、补充清洗槽。
目前手工操作方式进行荧光探伤检测,虽然简单的检测设备和手工操作能够实现零件的荧光渗透探伤作业,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因此自动化荧光检测生产线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而为了避免交叉污染、液体溅出、减少噪声等,清洗槽和渗透槽需要加槽盖,而槽盖开启、关闭次数较多,现有的槽盖开启、关闭方式时间较长,影响了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上述传统清洗槽、渗透槽存在的启闭时间过长,长期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荧光探伤检测清洗槽、渗透槽,包括送排液机构、基座、槽体、支架,还包括前盖板、后盖板,控制器和开合机构,
送排液机构包括送液机构和排放管,送排液机构设置在槽体上;
基座放置于地面,基座由多根型材搭设,支架为竖直杆状,设置在基座上方四周,槽体为中空无盖箱体,槽体内部根据功能不同盛放清洗液、渗透液;
前盖板、后盖板通过活页,连为一体,并组成所述槽体的上盖,后盖板与槽体后侧面可旋转铰接,前盖板前端设置有可自由旋转的滚轮,滚轮运行在轨道里,所述轨道设置在所述槽体上部左右两侧,前盖板、后盖板可在开合机构带动下折叠和打开,从而启闭槽体上盖。
进一步地,开合机构包括伸缩汽缸、铰接器,所述伸缩汽缸有两个,分别通过汽缸支撑安装在所述槽体左右侧面,伸缩汽缸的伸缩通过控制器操纵,所述伸缩汽缸的前端通过铰接器与前盖板前端连接。
进一步地,开合机构包括油缸、连接杆,所述油缸下部设置在支架上,油缸斜向后方,所述油缸前端与连接杆铰接,连接杆通过铰接器与后盖板铰接,铰接器设置在后盖板中心,油缸的伸缩通过控制器操纵。
进一步地,开合机构包括钢丝绳、卷筒、滑轮杆,所述卷筒设置在基座上,所述钢丝绳一端固定在后盖板中心,另一端缠绕在卷筒上,所述钢丝绳同时通过滑轮杆上的滑轮,滑轮杆设置在支架上,滑轮杆斜向后方,卷筒的旋转受控制器操纵。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完全收紧时,前盖板和后盖板非绝对竖直,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呈大于0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轨道后部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阻止滚轮向后运动,保证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呈大于0的夹角。
进一步地,基座底部安装有四个可刹车的万向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迅达探伤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迅达探伤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98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