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93456.6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19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蒋小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小冬 |
主分类号: | G10D3/14 | 分类号: | G10D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胡文强 |
地址: | 610018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七弦琴 底板 音阶 固有频率 耦合 共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所述古琴底板包括内面板与外底板,所述古琴底板两端上开设有龙池和凤沼,所述龙池和凤沼为贯穿古琴底板的中空孔洞,所述龙池和凤沼周围对称设置多条频率分隔沟槽,所述频率分隔沟槽之间组成与古琴泛音各阶对应的共振放大区域,所述古琴底板边框内侧沿其线条设有共振沟槽,本实用新型的形制结构能够准确有效的耦合放大各音阶对应的频率,让每一个基音发出后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泛音列,使得七弦琴(古琴)的音色更加丰富、饱满、余韵更长、泛音更清晰明亮,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形制结构设计,具有调制解调、选频放大特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琴底板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
背景技术
七弦琴(古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制作名家和款型,并形成了仲尼式、伏羲式、蕉叶式等经典式样,在决定音色的关键技术上,各时代的制琴人也形成了很多统一的认识,比如琴面、底板材料选择,岳山和龙龈附件高传导性要求等;但在决定音色核心的内部形制上却一直处在一种神秘状态,前人留下来的要么作为家传绝密,要么留下些似是而非晦涩难懂的玄学分析;在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工艺上也呈现出五花八门,全凭制琴人经验总结和运气来制作,音色在发空、发散(振动过度)和发紧、发闷(未充分振动)间徘徊。对古琴共鸣体缺乏有效的泛音列共振峰控制来修饰音色,最终发出的声音呈现出干瘪无味、缺乏灵动(泛音不足),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调制解调、选频放大特性古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是相关领域内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所述古琴底板包括内面板与外底板,所述古琴底板两端上开设有龙池和凤沼,所述龙池和凤沼为贯穿古琴底板的中空孔洞,所述龙池和凤沼周围对称设置多条频率分隔沟槽,所述频率分隔沟槽之间组成与古琴泛音各阶对应的共振放大区域,所述古琴底板边框内侧沿其线条设有共振沟槽。
进一步地,所述共振沟槽的宽度1.8cm。
进一步地,所述频率分隔沟槽的宽度为1.1cm。
七弦琴(古琴)通过琴弦的弹奏产生振动波,该振动能量经岳山和龙龈附件传递给共鸣体产生共振发声,共鸣体对振动波的频率是否产生衰减或放大,除材料本身特性外,主要由七弦琴(古琴)的内部形制决定。
共鸣体由微弧形内空的面板和底板两块木板构成,面板的作用是通过琴弦的弹奏激发使面板产生振动发声,是整个共鸣箱体的振动声源部分;而底板的振动是受面板振动声压推动和粘合处的木材传输,属于受迫振动;底板受迫振动产生的振动能量再次反馈叠加到面板的振动波,形成复合振动声波,因此底板在此起调制解调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形制结构能够准确有效的耦合放大各音阶对应的频率,让每一个基音发出后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泛音列。使得七弦琴(古琴)的音色更加丰富、饱满、余韵更长、泛音更清晰明亮,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形制结构设计,具有调制解调、选频放大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七弦琴底板各音阶固有频率耦合共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古琴底板,2、龙池,3、凤沼,4、频率分隔沟槽,5、共振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小冬,未经蒋小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93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衣流水线用便于分料的物料转运装置
- 下一篇:车门外拉手总成、车门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