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91640.7 | 申请日: | 201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25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钟叔明;傅大鹏;王萌;代文广;陈松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H01H50/6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底座 直流 继电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包括陶瓷罩、静触头、动簧片、推动杆部件、轭铁板和绝缘底座;轭铁板连接在陶瓷罩的底端;两个静触头分别固定在陶瓷罩的顶端;动簧片安装在推动杆部件的上端部;绝缘底座装在轭铁板上,绝缘底座包括底板和底板边缘向上凸伸的围壁;所述底板设有可让推动杆部件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还在对应于动簧片的两端的投影位置处延伸设有边孔,以便让装配有动簧片的推动杆部件能完全穿过所述绝缘底座,从而实现装配时先将动簧片装入磁路部分而后装入绝缘底座。本实用新型既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并减少塑料刮屑的产生,又可有效防止产品工作时电弧飞溅物落入推动杆部件处,影响触点接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簧片直动式(也称为螺线管直动式)方案,该直流继电器的触头部分包括两个静触头和一个动组件,动组件包括动簧部分和推动杆部件,动簧部分由动簧片和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构成,动簧片为直动式,当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头相接触时,电流由其中一个静触头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头流出;该动簧部分是装在推动杆部件的一端,推动杆部件的另一端则与动铁芯相连接,当线圈接入电流而使动铁芯向上运动时,动铁芯带动推动杆部件向上移动,使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头分别相接触,当线圈断开电流时,动铁芯受复位弹簧的作用向下运动,动铁芯则带动推动杆部件向下移动,使动簧片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头分别相分离。现有技术的这种直流继电器,触头部分通常是容纳在陶瓷罩内,动簧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则是由轭铁板隔开,也就是说动簧部分是设在轭铁板的上方,也可以说是由陶瓷罩和轭铁板围成了一个灭弧腔室,当继电器在电寿命过程中,如果存在大电弧时,电弧拉长会打到轭铁板和轭铁板边上的金属,从而使寿命早期失效,而且,触点的蒸散飞溅的金属会落在导电的轭铁板上,从而降低了电气爬电距离,当飞溅物掉入轭铁板的运动让位孔时,还会引起卡死现象,使动组件无法移动而造成产品不能使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所采用的方式是在陶瓷罩的腔体的底部也就是在轭铁板上加装一个绝缘底座,以将金属飞溅物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提高电气爬电距离;但是,这种绝缘底座结构还存在着如下弊端:第一,由于在继电器装配过程中,需要先将绝缘底座固定在轭铁板上,然后再装动、静组件,造成了不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而这种先装绝缘底座的方式,在后续工序中,由于在测试过程可能会多次拆装动、静组件,动、静组件都可能与绝缘底座产生摩擦,容易出现塑料刮屑而影响继电器的正常使用;第二,由于绝缘底座通常都是设计成开口朝上的腔形结构,电弧飞溅物容易进到推动杆部件处,影响推动杆部件的正常运动;第三,绝缘底座与陶瓷罩之间通常会存在一定的间隙,金属蒸散粒子会落入缝隙内,无法起到完全隔离作用,在寿命后期陶瓷罩内壁的金属飞溅物与陶瓷罩底端的金属化层会形成金属通路,导致绝缘不良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既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并减少塑料刮屑的产生,又可有效防止产品工作时电弧飞溅物落入推动杆部件处,影响触点接触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绝缘底座的直流继电器,包括陶瓷罩、静触头、动簧片、推动杆部件、轭铁板和绝缘底座;轭铁板连接在陶瓷罩的底端并与陶瓷罩围成一腔体;两个静触头分别固定在陶瓷罩的顶端并使静触头的底端伸入所述腔体中;动簧片安装在推动杆部件的上端部,动簧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的底端相配合,推动杆部件的下端穿过所述轭铁板与下方的磁路部分相连接;所述绝缘底座装在轭铁板上,绝缘底座包括底板和底板边缘向上凸伸的围壁;所述底板设有可让推动杆部件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还在对应于动簧片的两端的投影位置处延伸设有边孔,以便让装配有动簧片的推动杆部件能完全穿过所述绝缘底座,从而实现装配时先将动簧片装入磁路部分而后装入绝缘底座;所述底板中,在对应于动簧片的两端部的投影位置的外沿还向上凸伸设有能够大致接近动簧片的两端部的边缘的挡壁,两个挡壁分别呈半包形状,以有效阻挡触点位置处的电弧飞溅物进入推动杆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916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用电器用抗干扰变压器
- 下一篇:汽车内饰件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