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车体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89523.7 | 申请日: | 201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8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金东奎;宋承泰;李仓旭;金徒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崔龙铉;王璇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加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车体加强结构,其包括:前纵梁,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挡泥板,具有构件形状,后方部连接到A柱部,并且向前方延伸且向车辆的内侧弯曲以绕过减震器壳体,前方部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结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车体加强结构,在车辆的车体结构领域中对于前方碰撞能够充分地确保车体的刚性。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中设有保护发动机舱的前方车体结构。在前方车体结构中设有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一对前纵梁以车辆的宽度方向为基准隔开设置,并且后梁结合在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后梁引入的碰撞负荷通过前纵梁引入到车体。并且,前纵梁弯曲以吸收碰撞负荷。
另外,前方车体结构中设有在车辆的车体结构中从A柱部(或者称为前柱部)的前端部或下端部向车辆的前方延伸的挡泥板。挡泥板作为分隔车辆的车轮部和发动机舱的部件,支撑从悬架装置传递的力,并且保护车辆的诸多部件。
另一方面,现有的前方车体结构在发生前方碰撞时,前纵梁通过后梁吸收冲击并形成负载传递路径,但是仅通过所述的一种负载传递路径难以充分地分散碰撞负荷。
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形成多种负载传递路径的新概念的前车体加强结构。
作为背景技术说明的上述内容仅仅是为了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不能将其理解为该背景技术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KR 10-1795403 B1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车体加强结构,在车辆的车体结构领域中对于前方碰撞能够充分地确保车体的刚性。
(二)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前车体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前纵梁,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挡泥板,具有构件形状,后方部连接到A柱部,并且向前方延伸且向车辆的内侧弯曲以绕过减震器壳体,前方部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结合。
挡泥板的前方部可以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向车辆的前方延伸,并且挡泥板的前方部的内侧面可以结合到前纵梁的外侧面。
挡泥板的前方部可以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向车辆的前方延伸,从而可以与前纵梁的前端面一起支撑车辆的后梁。
挡泥板可以包括后构件、中间构件及前构件,后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A柱部,并且向车辆的前方延伸,中间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后构件的前端部,并且向前方延伸且向车辆的内侧弯曲以绕过减震器壳体,前构件的后端连接到中间构件的前端部,并且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结合。
前构件可以沿着前纵梁的外侧面向车辆的前方延伸,并且前构件的内侧面可以结合到前纵梁的外侧面,前构件的前端面可以与前纵梁的前端面一起支撑车辆的后梁。
前车体加强结构还可以包括中间板,中间板具有板状形状,并且其一端和另一端分别结合到中间构件和减震器壳体。
中间构件和中间板可以一体地形成,并且中间板的后端部可以焊接结合到减震器壳体。
后构件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A柱部,并且内侧端部可以结合到减震器壳体。
在前纵梁的上部可以设有第一支架,并且挡泥板的前构件可以通过第一支架结合到前纵梁。
在前纵梁的上部可以设有第二支架,并且中间板可以通过第二支架结合到前纵梁。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89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长探针的复合传感器结构
- 下一篇:一种铂金通道测温热电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