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77781.3 | 申请日: | 2019-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42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 发明(设计)人: | 周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50/16 | 分类号: | H01H50/16;H01H50/04;H01H50/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马晓静 |
| 地址: | 5237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容量 继电器 短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包括壳体组件和推动组件。壳体组件包括两个静触头、第一导磁块、罩体、过渡块及轭铁板。第一导磁块设置于罩体的顶部内侧面。推动组件包括固定支架、止位片、动簧片、第二导磁块、弹性件及推动杆。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固定侧臂及承接板。止位片一端与一固定侧臂的末端连接,止位片另一端与另一固定侧臂的末端连接。动簧片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静触头设置,第二导磁块朝向第一导磁块设置。第一导磁块和第二导磁块用于形成磁通。上述抗短路结构,当线圈激励时,第一导磁块与第二导磁块的位置不因超程的进行而改变。磁气隙不随超程的变大而变大,超程的增大不会影响磁吸力,不影响继电器的抗短路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专利CN201180035052.7公开了一种触点装置,在壳体内容纳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该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通过驱动单元而相互接触分离,该触点装置包括:壳体;固定端子,具有容纳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在一面上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第一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一面侧,该第一磁轭的一面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相对,另一面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上述一面相对;第二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侧,该第二磁轭的一面隔着上述可动接触件而与上述第一磁轭的上述另一面相对;接触压弹簧,向上述固定触点侧对上述可动接触件施力;可动轴,与上述第一磁轭一体地移动;以及驱动单元,驱动上述可动轴,以使上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上述第一磁轭限制上述可动接触件向上述固定触点侧的移动,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上,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相对的部分的上述第一磁轭的厚度大于上述第二磁轭。参阅中国专利CN201180035052.7中说明书及其附图可知,可动轴通过驱动单元向上方位移,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将抵接,触点之间导通。可动接触件上流过电流,可动接触件的周围产生磁场,形成通过磁轭板、的磁通,磁轭板、之间产生磁吸力。当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电动斥力时,磁轭板、之间的磁吸力将起抑制作用,以抵抗电动斥力,确保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不脱开,从而实现抗短路功能。
然而,继电器中动静触点接触时必需产生超程,因此,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后,可动轴仍将继续向上方进行一定的位移,接触压弹簧将被进一步压缩,即发生压缩弹性形变,以产生超程。而此时,其中一磁轭板将远离另一磁轭板运动,两磁轭板之间将产生磁气隙,即磁轭板与磁轭板之间产生间隙。磁轭板、之间的磁气隙越大,磁路中的磁阻就越大,也就是说,两磁轭板之间的磁吸力会随着磁气隙的变大而减小。而在继电器的技术领域中,超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例如,当动静触点粘接时,更大的超程可以提供更大的分断力,能有效撕开粘接处。中国专利CN201180035052.7所公开的一种触点装置,其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超程越大,两磁轭板之间的磁气隙将越大,从而使得磁吸力变小,影响了抗短路功能,超程与磁气隙之间存在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超程增大而导致磁气隙变大,从而影响抗短路功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777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