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76428.3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0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学柱;李颖;李育会;吴用 | 申请(专利权)人: | 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16 | 分类号: | B65G47/16;B65G47/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处理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属于建筑余泥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回收池,回收池内设置有可升降的放置板,放置板上周向设置有封堵板,封堵板垂直设置于放置板的上表面,封堵板上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的开口边缘滑动设置有可升降的启闭门,放置板上设置有推板,推板与出料口平行,放置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推板朝靠近出料口或远离出料口移动的驱动件,回收池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运输余泥的传送装置,传送装置位于靠近出料口的一侧。使用此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可不比人工搬运余泥,极大减少人工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余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余泥主要来自建筑物施工场所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在建筑余泥循环利用之前,会先将待处理的建筑余泥放入到处理回收池中进行固液分离,先将建筑余泥混杂的水去除,然后再将建筑余泥取出运输至堆放区,进行土、渣、料等进行筛分,以筛除其中的石料、水泥块等大块物料,但是将建筑余泥放入到处理回收池中水去除后,不便于将去水后的建筑余泥从处理回收池中取出。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847065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池。包括回收池,回收池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回收池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斜板,斜板的上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丝杆和两个第二丝杆,且第二丝杆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安装有伺服电机,且其中一个第一丝杆的上端贯穿第一安装座并固定连接在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上,第一丝杆与第二丝杆间连接有放置板。该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控制伺服电机即可实现放置板的升降,便于后期将去水后的建筑余泥从回收池中取出进行其他操作。
但是将位于放置板升起后,需人工将放置板上的余泥铲出,再将余泥运输至堆放区,致使工人工作强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具有便于运输余泥,减少工人工作强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余泥处理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池,回收池内设置有可升降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周向设置有封堵板,所述封堵板垂直设置于放置板的上表面,所述封堵板上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开口边缘滑动设置有可升降的启闭门,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与出料口平行,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推板朝靠近出料口或远离出料口移动的驱动件,所述回收池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运输余泥的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位于靠近出料口的一侧。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运输余泥时,放置板升起,放置板上升位于传送装置的上方时,将启闭门上升,开启驱动件,驱动件驱动推板朝靠近出料口的方向移动,推板推动余泥至传送装置上,传送装置将余泥运输至堆放区。通过上述操作,即可不必人工搬运余泥至堆放区,且不用人工将余泥从放置板上取出与人工将余泥从放置板上取出,极大的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
进一步,所述放置板中心线处的位置向上凸起,所述放置板的两端设置有漏水孔,所述推板与放置板平行。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放置板中心线处的位置向上凸起与漏水孔的设置,余泥内的水经过倾斜的放置板滑入漏水孔内,再经过漏水孔落入回收池内,则使得传输至传送装置上的余泥尽可能为干燥的余泥。
进一步,所述推板朝向出料口的一面设置有若干齿块,若干所述齿块设置于推板上靠近其底部的位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齿块的设置,可在推板推动余泥时,齿块能将粘附于放置板表面的余泥铲除,尽量避免余泥粘结于放置板上。
进一步,所述出料口的底壁上设置有两根滑杆,所述启闭门设置于两根滑杆间,所述启闭门的两端与其两端的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顶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启闭门的顶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764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