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68250.8 | 申请日: | 201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0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谭周亮;王林;陈杨武;施炎;周后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7 | 代理人: | 刘丽菲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进出 水序批式好氧 污水 强化 一体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缺氧池与好氧池采取特殊的排布结构,并设置了从缺氧池上部通向好氧池下部的导流管、连通出水端与进水端的回流管,实现了污水处理的整体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缺氧池连续运行反硝化脱氮,确保污水中碳源反硝化高效利用,好氧池序批运行进一步强化脱氮,实现各阶段碳源的深度利用,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具有占地小、能耗低、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生产污水产生量与日俱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居民健康都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氮源污染物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DB51/2311—201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852-2015)等国家规划及地方标准相继出台,已将总氮削减视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因此,开发高效工艺及一体化设备实现强化脱氮势在必行。
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中,生物脱氮装置分为以连续运行为代表的A/O(缺氧-好氧)工艺和以间歇运行为代表的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周期性循环活性污泥法)为主。然而,采用A/O工艺的脱氮装置需要单独建设二沉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模块以保障运行效果,占地面积很大,增加了建设及运行成本;采用SBR/CASS工艺的脱氮装置实施序批运行方式,虽然具有一定反硝化脱氮效果,但整体脱氮效率较低。另外,低碳氮比的废水如畜禽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生活污水等,在脱氮方面存在碳源不足,需外加碳源物质如甲醇、乙酸钠,不仅需要消耗更多物料或能源,还会增加运行成本。
总体而言,现有脱氮技术的设备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碳源利用不充分的特点,如何最大化利用污水中现有碳源成为制约高效脱氮的难点,是有效控制污水处理成本的关键。
因此,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亟需一种效率高、能耗低、占地小,能提高各阶段碳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水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连续运行,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的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效率高、能耗低、占地小,能提高各阶段碳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水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连续运行,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的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架设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外侧圆周均布若干好氧池;所述缺氧池底部设有进水管,所述缺氧池侧壁上部对应各个好氧池处设有通向好氧池下部的导流管,各个所述好氧池侧壁上部设有通向好氧池外部的的出水管,各个所述出水管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水管与进水管之间设有回流管;各个所述好氧池底部设有曝气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至少为三个,每个所述好氧池均适配有导流管和排水管,构成可各所述好氧池可独立进行进出水、曝气、沉淀操作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缺氧池池底中部下凹形成泥斗,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泥斗上方;所述泥斗的最低处设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导流管上部设有第一自动控制阀,所述导流管位于缺氧池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一溢流堰。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好氧池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二自动控制阀,所述出水管位于好氧池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溢流堰。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截止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682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腻子、涂料喷涂装置
- 下一篇: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