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舱软管运动干涉的检测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53153.1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65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姚庆军;柳伟;朱婉玲;孙滔;钱郁;张海鹏;王炜晨;邵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G01M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发动机舱 软管 运动 干涉 检测 台架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汽车发动机舱软管运动干涉的检测台架,包括:测试台基座、一组定位臂、姿态调节机器人、发动机固定支架和测量及扫描装置。一组定位臂固定在测试台基座上,一组定位臂上安装数个挡板,数个挡板围成检测空间。姿态调节机器人是六自由度机器人,姿态调节机器人的操作手臂能延伸至检测空间中。发动机固定支架与姿态调节机器人的操作手臂连接,发动机总成固定在发动机固定支架上。测量及扫描装置,测量及扫描装置对准检测空间。数个发动机舱软管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发动机总成上,姿态调节机器人工作,通过发动机固定支架使得发动机总成在检测空间内移动位置并改变姿态,测量及扫描装置检测发动机舱软管的干涉状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功能和性能的提升,当前汽车管路和线束(管束)填充密度越来越大,管路和线束的空间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占用空间越来越多。在设计预留空间时,如果预留的布线空间过大会造成内部空间浪费,如果预留空间过小则会在软管之间产生干涉,可能损坏软管,发生事故。
对于管路布置最为密集的发动机舱,通常会在设计阶段对发动机舱的软管运动干涉情况进行检测,以检验软管干涉而受损的概率,以便对设计进行调整。
目前用于检测汽车发动机舱内软管干涉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软件仿真检测和实体试验验证。软件仿真检测通过使用诸如IPS Cable Simulation之类的仿真软件来实现,通过输入管线的三维数模、材料及相应的约束条件,可以进行软管的装配及运动仿真并检查管线的空间布置方案是否合理。实体试验验证则通过搭建试验台架的方式来模拟实车发动机舱的环境,通过夹具夹持发动机总成、挡板、软管等部件,来观察实际状态下发动机舱内的软管是否会产生干涉的情况。
但无论是软件仿真检测还是实体试验验证,都存在缺陷。软件仿真检测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都是按照理想的设计数据进行模拟测试,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下,由于装配工艺、固有误差、使用环境限制的因素的影响,软管通常不是在理想的设计数据下工作,所以软件仿真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此外仿真软件价格较高,对硬件要求也较高,使得实现成本较高。实体试验验证对于实际使用场景的还原较好,由于需要进行实际的装配,能反应装配工艺、固有误差、使用环境限制等问题。但现有的实体试验都使用固定支架,在安装完成后对发动机总成的姿态调整比较困难,因此无法进行充分全面的姿态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灵活调整发动机总成姿态的检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发动机舱软管运动干涉的检测台架,包括:测试台基座、一组定位臂、姿态调节机器人、发动机固定支架和测量及扫描装置。一组定位臂固定在测试台基座上,该一组定位臂上安装数个挡板,数个挡板围成一检测空间。姿态调节机器人是六自由度机器人,姿态调节机器人的操作手臂能延伸至检测空间中。发动机固定支架与姿态调节机器人的操作手臂连接,发动机总成固定在发动机固定支架上。测量及扫描装置,测量及扫描装置对准检测空间。数个发动机舱软管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发动机总成上,姿态调节机器人工作,通过发动机固定支架使得发动机总成在检测空间内移动位置并改变姿态,测量及扫描装置检测发动机舱软管的干涉状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一组定位臂包括:前挡板定位臂、右侧纵梁定位臂、防火墙定位臂、左侧纵梁定位臂和软管定位臂,在前挡板定位臂、右侧纵梁定位臂、防火墙定位臂、左侧纵梁定位臂和软管定位臂上安装数个挡板以围成检测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汽车发动机舱软管运动干涉的检测台架还包括吊臂支架和单吊臂,吊臂支架与测试台基座连接,单吊臂安装在吊臂支架上,单吊臂能延伸至检测空间的上方,单吊臂能吊起发动机总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汽车发动机舱软管运动干涉的检测台架还包括辅助支架,辅助支架临时摆放发动机总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测试台基座上具有吊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531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