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器总成、散热器与车身的安装结构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51422.0 | 申请日: | 2019-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1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南;马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刘铁生;孟阿妮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总成 车身 安装 结构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总成散热器与车身的安装结构及车辆,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主要解决横流式散热器与前端框架的安装点间的距离偏短减少了散热器芯体的有效宽度,降低散热效率,且散热器与前端框架左右立柱之间缝隙变大,需要加设挡风板或海绵条进行密封,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散热器总成,其包括散热器本体和过渡支架,所述过渡支架连接在所述散热器本体高度方向的至少一端,所述过渡支架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散热器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相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散热器本体;其中,在所述散热器本体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总成、散热器与车身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车辆中重要的器件,其通常设置在车辆前端,与车辆的前端框架安装在一起,与车头前侧的进风格栅配合进行散热处理;通常车辆的前端框架主要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立柱和右立柱,散热器设置在中间,散热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前端框架的上横梁和下横梁连接,左右立柱与下横梁的连接处通常采用倒角的连接形式,散热器在下横梁的安装点就要避开倒角处向中间收缩。
但是,对于横流式散热器来说,其下方的安装点位于水室下侧即芯体之外,也就是说两安装点之间的距离缩小直接减少了散热器芯体的有效宽度,缩小散热面积、降低散热能力,且散热器与前端框架左右立柱之间缝隙较大,需要加设挡风板或海绵条进行密封,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总成、散热器与车身的安装结构及车辆,主要目的是解决横流式散热器与前端框架的安装点间的距离偏短减少了散热器芯体的有效宽度,降低散热效率,且散热器与前端框架左右立柱之间缝隙变大,需要加设挡风板或海绵条进行密封,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总成,其包括散热器本体:
过渡支架,所述过渡支架连接在所述散热器本体高度方向的至少一端,所述过渡支架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散热器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相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散热器本体;
其中,在所述散热器本体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侧。
可选的,前述的散热器总成,所述过渡支架的中部与所述散热器本体对应处设有避让凹陷,且在所述过渡支架的两端形成凸台。
可选地,前述的散热器总成,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设置在所述凸台上;且所述过渡支架通过穿设于所述连接通孔内的螺栓、螺钉、卡钉或销钉连接于所述散热器本体。
可选地,前述的散热器总成,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在垂直于所述过渡支架长度方向的投影在所述凸台的内侧。
可选地,前述的散热器总成,其中所述过渡支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个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同侧端部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三隔板围成空心结构,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中设有若干加强筋。
可选地,前述的散热器总成,所述过渡支架包括下过渡支架和/或上过渡支架;
所述上过渡支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本体高度方向的上端,所述下过渡支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本体高度方向的下端;
其中,所述下过渡支架背离所述散热器本体的一侧的端部设有避让斜面,所述避让斜面由所述下过渡支架的上端向所述过渡支架的下端且向中心方向倾斜。
可选地,前述的散热器总成,其中所述避让台阶在所述过渡支架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斜面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514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