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10966.2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86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宜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李海霞 |
地址: | 2111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化工 燃气 脱硫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涉及石油化工燃气脱硫装置技术领域,为解决由于吸收液浓度不足,降低脱硫效率,脱硫气体不检测就排放,硫含量超标排放还是会污染环境的问题。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脱硝箱,所述脱硝箱的内部设置有SCR催化板,所述冷凝器的下方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侧设置有鼓风机,所述脱硝箱的一侧设置有脱硫塔,所述脱硫塔内部的下方设置有NaOH溶液池,所述NaOH溶液池是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脱硫塔的上方设置有分流仓,所述分流仓的一侧设置有出气管,所述脱硫塔的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两侧均设置有橡胶管,所述脱硝箱和脱硫塔与底座均通过支架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燃气脱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可是随之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二氧化硫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含硫废气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风量大、具有腐蚀性、处理难度大。我国已将二氧化硫列为一种主要的法规控制空气污染物,并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水平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80~90%来源于工业污染排放,且不易脱硫。这就需要一种脱硫塔进行脱硫处理。
目前,在使用脱硫塔在对燃气进行脱硫时,燃气中混有的含氮物质却没有去除,脱硫过的气体没有经过检测就直接排放,由于吸收液浓度不足,会造成排放的气体中硫含量超标,还是会污染环境。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由于吸收液浓度不足,降低脱硫效率,脱硫气体不检测就排放,硫含量超标排放还是会污染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化工燃气脱硫塔,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脱硝箱,所述脱硝箱的内部设置有SCR催化板,且SCR催化板的两端均延伸至脱硝箱的内部,所述脱硝箱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且进气管的一端延伸至脱硝箱的内部,所述进气管的一侧设置有鼓风机,且鼓风机与进气管密封连接,所述脱硝箱的一侧设置有脱硫塔,所述脱硫塔内部的下方设置有NaOH溶液池,所述脱硫塔与脱硝箱之间通过导气管连接,且导气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脱硝箱和NaOH溶液池的内部,所述NaOH溶液池的上方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且活性炭吸附层的两端均延伸至脱硫塔的内部,所述脱硫塔的上方设置有分流仓,且分流仓与脱硫塔密封连接,所述分流仓的一侧设置有出气管,且出气管一端延伸至分流仓的内部,所述脱硫塔的一侧设置有水泵,且水泵与脱硫塔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水泵的两侧均设置有橡胶管,且橡胶管的一端分别延伸至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和NaOH溶液池的内部,所述导气管和橡胶管与脱硫塔的接触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脱硝箱和脱硫塔与底座均通过支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脱硝箱的外部设置有冷凝器,且冷凝器与脱硝箱贴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性炭吸附层的上方设置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的上方设置有除雾层。
优选的,所述分流仓的上方设置有PH检测器乙,且PH检测器乙的一端延伸至分流仓的内部,所述PH检测器乙与分流仓的接触处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分流仓的一侧设置有回流管,且回流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分流仓和进气管的内部,所述出气管和回流管的外部均设置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脱硫塔的下方设置有PH检测器甲,且PH检测器甲的一端贯穿脱硫塔并延伸至NaOH溶液池的内部,所述PH检测器甲与脱硫塔接触处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NaOH溶液池中橡胶管的一侧设置有过滤膜,所述活性炭吸附层上方橡胶管的下方设置有淋蓬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宜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宜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109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