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04410.2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06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尹祖超;尹文锋;汪小茂;邓越胜;董志超;姚劲松;彭圣华;秦钜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4 | 分类号: | E01C3/04;E01C1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堤防 结合 路基 不均匀 沉降 防治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拟建道路(1)设置在背江侧,所述的现状堤防(2)设置在临江侧,且所述的拟建道路(1)与所述的现状堤防(2)相接触;所述的拟建道路(1)上方依次设置有砂壤土层(4)、路面结构(3)和位于顶部的所述的道路路面结构(6);所述的堤防台阶(2.1)位于所述的现状堤防(2)的背江侧,所述的堤防台阶(2.1)顶部、砂壤土层(4)的底部和砂壤土层(4)的顶部均设置有所述的三向土工格栅(5)。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原有堤防与新建路基之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产生纵向裂缝的缺点,具有协调路堤结合形式道路路基不均匀沉降,使行车舒适度提高和安全性提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是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城市滨江、临河岸线的开发利用,城市道路与堤防结合的建设方式正逐步推广。路堤结合通常是对现状堤防进行帮宽、加高等处理。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原有堤防与新建路基之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产生纵向裂缝。上述病害的产生将会影响道路的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
目前,关于路堤结合的路面结构及其不均匀沉降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报道并不多见,相关的道路、水利规范中也缺少相关技术指导。因此,探讨一种克服上述存在问题的技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道路与堤防结合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防治结构,它包括拟建道路、现状堤防、路面结构、砂壤土层、三向土工格栅;
所述的拟建道路设置在背江侧,所述的现状堤防设置在临江侧,且所述的拟建道路与所述的现状堤防相接触;
所述的拟建道路上方依次设置有砂壤土层、路面结构和位于顶部的所述的道路路面结构;
所述的堤防台阶位于所述的现状堤防的背江侧,所述的堤防台阶顶部、砂壤土层的底部和砂壤土层的顶部均设置有所述的三向土工格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拟建道路位于所述的现状堤防的背江侧,且所述的拟建道路高程不低于所述的现状堤防的高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砂壤土层位于路面结构底部至所述的现状堤防以下1.5米深度范围以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堤防台阶的台阶高为0.5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位于所述的路面结构及所述的现状堤防以下1.5米深度处设置的所述的三向土工格栅宽度不小于所述的路面结构的宽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位于所述的堤防台阶上部的三向土工格栅的宽度为5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三向土工格栅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50kN/m,2%伸长率时的抗拉强度不小于20kN/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协调路堤结合形式道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避免产生路面裂缝,从而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拟建道路1、现状堤防2、堤防台阶2.1、路面结构3、砂壤土层4、三向土工格栅5、道路路面结构6,h为1.5米,图中波浪线均为三向土工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044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