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198271.7 | 申请日: | 2019-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98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 发明(设计)人: | 唐跃东;郭庆辉;陆虹;谢海云;赵宏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热作两院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A01G3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7173***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组培苗 生根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左右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的上端面通过卡扣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端面的左部贯穿设置有进液管,所述支撑板的端面上设置有植株孔,所述培养箱下腔壁位于植株孔的下方设置有培养槽,所述培养箱下腔壁的中部设置有导液槽,所述导液槽与培养槽之间设置有相应的斜面,所述导液槽的两端连通有存液槽,所述导液槽右端连通的所述存液槽的槽底通过出液孔连通有出液管,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培苗培养技术领域。该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解决了传统培养基瓶培养植物组织满足现有工业生产需求且不方便进行培养液添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培苗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统称为组培苗,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一般采用透明材质的培养基瓶,并在培养基瓶中添加组织培养所需的培养基。然而由于培养基瓶大小有限,因此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而若将组培苗移出瓶外进行培养,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量,但是由于组培苗较小难以进行固定,因此会导致大量组培苗因固定松弛脱离固定机构而沉入水底烂根或者随着水流流失,最终使培养率降低,造成经济损失,同时现有的培养基需要单个进行添加培养液,人工投入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解决了传统培养基瓶培养植物组织满足现有工业生产需求且不方便进行培养液添加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左右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的上端面通过卡扣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端面的左部贯穿设置有进液管,所述支撑板的端面上设置有植株孔,所述培养箱下腔壁位于植株孔的下方设置有培养槽,所述培养箱的前后端面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培养箱的侧壁间隙处涂覆有密封胶,所述培养箱下腔壁的中部设置有导液槽,所述导液槽与培养槽之间设置有相应的斜面,所述导液槽的两端连通有存液槽,所述导液槽右端连通的所述存液槽的槽底通过出液孔连通有出液管。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采用非交联聚乙烯闭孔结构发泡棉制成。
优选的,所述植株孔成对设置,成对植株孔之间等距布置。
优选的,所述导液槽设置有10°-15°的坡度,所述导液槽左高右低。
优选的,上一层级的所述存液槽通过所述出液管与下一层级培养箱内的所述存液槽连通。
优选的,所述出液孔为螺纹连接孔,所述出液孔与出液管的上端螺纹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与进液管为同一规格的水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培苗生根培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热作两院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海南热作两院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982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印刷线路板模切机
- 下一篇:驱动组件和处理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