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中的天然橡胶支柱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85354.2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68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仲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马林中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建筑 中的 天然橡胶 支柱 | ||
一种用于建筑中的天然橡胶支柱,包括橡胶芯体,在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固定组件,所述安装块的底面与下连接板的上表面连接,在安装块的顶面设有导向槽,导向槽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为封闭端,导向槽的槽底与下连接板的上表面连通,在安装块的上表面且位于导向槽的两侧均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轴线与导向槽的轴线平行,两个活动板分别插入一个活动槽中,活动板通过弹簧与活动槽靠近导向槽封闭端的封闭端的侧面连接,固定杆的底面与安装块的顶面接触,固定杆的一侧与橡胶芯体的侧面接触,固定杆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板靠近橡胶芯体的侧面接触,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天然橡胶支座容易打滑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中的天然橡胶支柱。
背景技术
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是桥梁的重要传力装置。而我国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对桥梁结构破坏严重,在总结历次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桥梁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橡胶支座因其橡胶本身的隔震功能,以及构造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成为隔震支座中最普遍的一种支座结构形式。
目前,国内常见的隔震橡胶支座主要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以及普通高阻尼橡胶支座。天然橡胶支座造价低廉,上下表面为橡胶,与梁底没有连接,支座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在发生地震时,由于支座与桥梁没有连接在一起,容易出现支座滑移、脱落等情况,不能起到隔震作用,隔震能力差,减隔震功能不够明显。为了使橡胶支座能始终发挥作用,需要设置固定装置将天然橡胶支座稳定固定在原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中的天然橡胶支柱,在下连接板上设置安装块,将橡胶芯体放置在安装块的导向槽内,用固定杆与活动板配合,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使橡胶芯体被稳定固定在上、下连接板之间,解决了天然橡胶支座容易打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建筑中的天然橡胶支柱,包括橡胶芯体,所述橡胶芯体安装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在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安装块、固定杆和两个活动板,所述安装块的底面与下连接板的上表面连接,在安装块的顶面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轴线平行于地面,导向槽的一端为开放端,另一端为封闭端,导向槽的槽底与下连接板的上表面连通,在安装块的上表面且位于导向槽的两侧均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轴线与导向槽的轴线平行,活动槽的两端均为封闭端,两个活动板分别插入一个活动槽中,活动板通过弹簧与活动槽靠近导向槽封闭端的封闭端的侧面连接,所述固定杆的轴线垂直于导向槽的槽壁,固定杆的底面与安装块的顶面接触,固定杆的一侧与橡胶芯体的侧面接触,固定杆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活动板靠近橡胶芯体的侧面接触,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使用时,将橡胶芯体从导向槽的开放端推入导向槽中,直到橡胶芯体的侧面与导向槽的封闭端的侧面接触,然后拉动安装块上两侧的活动板沿活动槽向远离橡胶芯体移动,将固定杆放在安装块的顶面且位于橡胶芯体与两个活动板之间,松开对活动板的控制,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固定杆向靠近橡胶芯体移动,直到橡胶芯体的侧面与固定杆接触,弹簧仍处于拉伸状态,使橡胶芯体的位置固定不动。
本实用新型在下连接板上设置安装块,将橡胶芯体放置在安装块的导向槽内,用固定杆与活动板配合,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使橡胶芯体被稳定固定在上、下连接板之间,解决了天然橡胶支座容易打滑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所述活动板远离橡胶芯体的侧面连接有拉环。与活动板连接的拉环是很好的施力点,工作人员扣住拉环可以更方便地移动活动板。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弹簧只会沿固定的方向被拉伸和复原。弹簧带动活动板一起移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垂直于地面,限位板的顶面与固定杆连接,限位板的侧面与安装块的侧面接触。限位板与固定杆连接后,固定杆不会轻易从安装块的顶面上滑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五一六隔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853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