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84178.0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1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卢楚鹏;唐元锋;潘同基;李罗标;张上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4 | 分类号: | F23D14/04;F23D14/6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伟斌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浓淡 燃烧 器火孔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燃烧器火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排淡火孔及至少两排浓火孔,且两排浓火孔分别位于淡火孔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中浓火孔设于浓火焰火孔板上、淡火孔设置在淡火焰火孔板上,浓火焰火孔板与淡火焰火孔板集于一起,浓火孔与淡火孔位于同一燃烧器火孔板上便于成型,批量生产时便于控制火孔的形状与尺寸;另外,在同一火孔板上,淡火焰两侧各形成一个浓火焰,浓火焰对淡火焰具有稳焰作用;浓火焰与淡火焰根部形成对冲燃烧,使燃气燃烧更充分,CO、NOx排放更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
背景技术
在世界各国减排、环保的大背景下,低NOx燃烧技术已经成为燃气热水器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燃气热水器行业内由于低氮燃烧器结构复杂,造成浓火孔与淡火孔由不同零件所组成,成型工艺复杂,形状尺寸很难控制;部分厂家即使将浓火孔与淡火孔集成在同一火孔板,但由于对火焰燃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浓淡火焰也仅仅局限于同一平面燃烧,对降低NOx效果不明显,鉴于此,需要对现有火孔燃烧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既能满足批量生产时火孔尺寸设计要求,又能更好的降低NOx排放,保证稳定的燃烧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低氮燃烧器结构复杂,造成浓火孔与淡火孔由不同零件所组成,成型工艺复杂,形状尺寸很难控制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火孔板,燃烧器火孔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排淡火孔及至少两排浓火孔,且两排浓火孔分别位于淡火孔的两侧。
在本技术方案中,浓火孔与淡火孔集成在同一火孔板上,批量生产时便于控制淡火孔、浓火孔的形状与尺寸;两排浓火孔分别位于淡火孔的两侧,浓火孔形成的浓火焰对淡火孔形成的淡火焰具有稳焰作用。本技术方案克服了低氮燃烧器结构复杂,造成浓火孔与淡火孔由不同零件所组成,成型复杂,形状及尺寸很难控制的问题。
优选的,淡火孔设置在位于燃烧器火孔板中部的淡火焰火孔板上,浓火孔设置在位于燃烧器火孔板两侧的浓火焰火孔板上。
优选的,淡火焰火孔板与浓火焰火孔板为一体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浓火焰火孔板与淡火焰火孔板为一体结构,在制造火孔板时便于控制淡火孔、浓火孔的形状与尺寸。
优选的,淡火焰火孔板为V型结构,V型结构的两侧板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排淡火孔。在本技术方案中,V型结构的淡火焰火孔板上设置有淡火孔,淡火孔生成的淡火焰与浓火孔生成的浓火焰不局限于同一平面燃烧,降低NOx效果更加明显。
优选的,V型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夹角A为0°<A≤180°。在本技术方案中,当V型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80°时,淡火焰与浓火焰燃烧方向竖直向上,浓火焰与淡火焰平行燃烧。当V型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夹角0°<A<180°时,淡火焰与浓火焰交叉燃烧,夹角A值不同,浓淡火焰交叉燃烧的工况不同。浓淡火焰交叉对冲燃烧相对于平行燃烧,能使火焰内部未完全燃烧的燃料与氧气混合的更加充分,同时浓火焰与淡火焰交叉位置位于淡火焰的根部,淡火焰燃烧更加稳定,不容易产生离焰脱火现象,由于燃烧充分,CO排放量更低。对冲燃烧使浓火焰顶部与淡火焰根部融为一体,相对于分体火焰更有利于火焰外部的空气参与燃烧,在更好的保证充分燃烧的同时,过多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走一部分燃烧热量,从而有效降低热力型NOx的生成。
优选的,所述V型结构的两侧板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D的取值范围为1mm-16mm。
优选的,V型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夹角A为60°。在本技术方案中,V型结构的两侧板之间的夹角为60°,可以使得燃气在燃烧过程中获得较低的NOx、CO排放量。
优选的,若干所述淡火孔等距均匀设置在所述淡火焰火孔板上,使得从淡火孔中形成的淡火焰更加均衡,淡火焰燃烧得更加充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841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功率控制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防破裂型云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