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绕线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168401.2 | 申请日: | 2019-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67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 发明(设计)人: | 曹征良;朱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英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41/06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变压器 骨架 自动 绕线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绕线机,其涉及一种绕线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线机更换线型时,需要拆卸并更换漆包线,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带动变压器骨架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上设有若干个供不同铜线穿入的进线管;在进行绕线时,将变压器骨架安装在驱动组件上,将使用相应型号铜线穿过进线孔,将该铜线抽出绕在滚筒的侧壁上,再利用移动架组件推动铜线往复运动,铜线从而可以均匀平铺在滚筒上,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不同型号的铜线自动绕在变压器上,有利于减少工人需要更换漆包线的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线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变压器骨架,或变压器线架,是变压器的主体结构组成部分。变压器在当今社会被广泛的使用,对应的主体也必不可少,所以骨架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图1,变压器骨架01包括供铜线绕上的滚筒02,滚筒02上留有铜线缠绕的预留空间03,滚筒02的两端设有用于固定金属针脚的托板04。
授权公告号为CN2077050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压器自动绕线机,包括第一壳体和液压杆,所述第一壳体前端面转动连接有集线盘,所述第一壳体前端面固定连接剪线装置,所述第一壳体前端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一侧转动连接有电机转轴,所述电机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绞线盘,所述液压杆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垫;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可减少漆包线上的压力,防止漆包线断裂后影响工作,降低了工人在剪线时被剪刀伤害的风险,可以让绕组自动从绞线盘上脱落,自动化程度高,节约了人力资源。
当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自动绕线机时,将漆包线安装在集线盘上,将漆包线从集线盘上抽出,绕过限位转轮上,固定在绕线柱上,启动第一电机,将漆包线绕在绕线柱上,即可形成绕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变压器中至少需要三种或者四种不同直径的漆包线,当在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绕线机时,绕完一种线,将漆包线拆下后,更换下一种漆包线再进行绕线,费时费力,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绕线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绕线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带动变压器骨架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用于支撑铜线输入并带动铜线往复运动的移动架组件,所述移动架组件上设有若干个供不同铜线穿入的进线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绕线时,将变压器骨架安装在驱动组件上,将使用相应型号铜线穿过进线孔,将该铜线抽出绕在滚筒的侧壁上,再利用移动架组件推动铜线往复运动,铜线从而可以均匀平铺在滚筒上,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不同型号的铜线自动绕在变压器上,有利于减少工人需要更换漆包线的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电机、与电机驱动轴同轴连接的转动杆以及与转动杆连接的固定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设有定位孔,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有插入所述定位孔的连杆、另一端设有插入滚筒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侧壁与所述滚筒的内侧壁接触;
所述连杆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平台,所述定位孔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伸入定位孔的一端抵紧在安装平台的侧壁上;
所述固定杆的侧壁上设有与托板凹凸配合的限位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英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英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684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