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49445.0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45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苏松清;杨慧珠;苏松明;黄翠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4 | 代理人: | 卿高山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气 可回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包括供气机构、供水机构、混合机构、回收机构和观察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氧气回收管和第二氧气回收管,所述观察机构包括液位观察管、观察窗、第二控制阀、固定架和自动泄压阀。通过在供气机构和混合机构之间增加回收机构,将溶氧锥内的氧气通过第一氧气回收管和第二氧气回收管进行回收再次利用,防止浪费;在混合机构上增加观察机构,通过观察窗可直接观察到溶氧锥内的液面高度,通过观察与溶氧锥连接导通的液位观察管的液面高度,可知道溶氧锥内的液面高度,可及时将溶氧锥内的富氧水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增氧系统主要是用于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保证水中的鱼类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的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鱼类生存环境。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在2017年4月26日公开了名称为“一种新型溶氧锥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的公开号为CN206126983U,该专利通过容器、底座、水泵、氧气源以及连接管实现高度溶氧,但此专利公开的增氧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前的增氧系统没有氧气回收机构,不能对增氧系统的供气机构中剩余的氧气进行回收,造成浪费。
2.目前的增氧系统没有观察机构,不能及时知道增氧系统的溶氧锥中的液面高度,不能做到及时将富氧水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包括供水机构、氧气源、防回水进气管、底座、溶氧锥、设置于所述防回水进气管和所述溶氧锥之间的回收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溶氧锥上的观察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氧气回收管和第二氧气回收管,所述第一氧气回收管的一端与所述防回水进气管连接导通,所述第一氧气回收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氧气回收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氧气回收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溶氧锥连接导通,所述观察机构包括液位观察管和观察窗,所述观察窗设置于所述溶氧锥上,所述液位观察管与所述溶氧锥的排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观察机构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液位观察管上的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液位观察管上的自动泄压阀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于所述液位观察管和所述溶氧锥之间。
优选的,所述溶氧锥内设置有混合管,所述混合管内设置有一溶氧锥进水管,所述溶氧锥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供水机构的第二三通管连接。
其中,所述混合管的底部开设有混合管排空口。
优选的,所述液位观察管与所述排水口之间还设置有排污组件。
其中,所述排污组件包括排水管和排水阀,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水阀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水阀的另一端设置有排水出口。
优选的,所述液位观察管的一端通过一三通与所述排水管连接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供气机构和混合机构之间增加回收机构,将溶氧锥内的氧气通过第一氧气回收管和第二氧气回收管进行回收到防回水进气管循环利用,防止浪费;在混合机构上增加观察机构,通过观察窗可直接观察到溶氧锥内的液面高度,通过观察与溶氧锥连接导通的液位观察管的液面高度,可知道溶氧锥内的液面高度,可及时将溶氧锥内的富氧水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氧气可回收增氧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494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