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固定钢板微创取出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133391.9 | 申请日: | 2019-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66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张利;陈建才;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92 | 分类号: | A61B17/92;A61B17/9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曹卫良 |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钢板 取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固定钢板微创取出器,包括手柄、刀体以及连接所述手柄和所述刀体的连接部,所述刀体沿所述刀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条和第二卡条,所述第一卡条、所述第二卡条和所述刀体围设形成用于卡主所述内固定钢板的卡槽,且所述卡槽的最小宽度与所述内固定钢板的宽度相适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减少由于骨膜剥离器的多次撬拨过程中导致的再骨折、损伤局部重要血管、神经等风险,而且省时省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既能够减少患者痛苦,又能够减少手术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固定钢板微创取出器。
背景技术
四肢骨折多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愈合后需将内固定钢板和螺钉取出,传统的内固定钢板取出的方法为:取原手术切口,逐层进入钢板部位取出内固定钢板及螺钉,但这种方法对组织损伤大,出血量高,病人较为痛苦。
为缓解病人痛苦,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微创小切口方法取出内固定钢板的方法,具体为:在内固定钢板中螺钉对应的皮肤处设置微创小切口,一一将螺钉取出,待取出全部螺钉后,需在第一切口处用骨膜剥离器插入钢板与骨和钢板与软组织之间撬拨钢板,待钢板完全松动后,用尖嘴老虎钳取出钢板。由于这种方法产生的切口较小,骨膜剥离器又只能通过切口插入钢板与骨和钢板与软组织之间撬拨钢板,为了将钢板撬拨至完全松动,需要反复撬拨且骨膜剥离器对骨和软组织产生的力较大,可导致在撬拨过程中产生再骨折、损伤局部重要血管、神经等风险。若骨长入钢板,致钢板不易被骨膜剥离器撬拨,需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麻醉时间,甚至特殊情况下还需将微创小切口恢复成原全长手术切口。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微创小切口取出内钢板的器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固定钢板微创取出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微创小切口方法取出内固定钢板时手术时间长且容易在病灶处造成再次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内固定钢板微创取出器,包括手柄、刀体以及连接所述手柄和所述刀体的连接部,所述刀体沿所述刀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条和第二卡条,所述第一卡条、所述第二卡条和所述刀体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内固定钢板的卡槽,且所述卡槽的最小宽度与所述内固定钢板的宽度相适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条和所述第二卡条均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刀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边的远离所述刀体的端点至所述刀体的垂直距离为0.3-0.7mm。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大端和小端,所述连接部的大端与所述刀体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小端与所述手柄连接,且所述大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小端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刀体之间以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手柄之间均呈一定夹角。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刀体的朝向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之间形成5°-15°的锐角。
优选地,所述手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手柄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手柄的第二端为直面。
优选地,所述手柄的横截面积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至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逐渐变大。
优选地,所述手柄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
优选地,所述刀体的长度与所述钢板的长度相适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33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