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既有下沉老建筑同步抬升及纠偏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27455.4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57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王彬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5/00 | 分类号: | E02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下沉 建筑 同步 抬升 纠偏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有下沉老建筑同步抬升及纠偏结构,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于下部条形基础的底面的两侧的土体内的桩基;包覆下部条形基础的顶面和侧面的承台,承台的底部与所述桩基的顶部连接成一体;设置于上托梁的两侧壁和上部墙体结构的下部两侧壁的夹墙梁墩,每个千斤顶的顶面与夹墙梁墩的底面接触,每个千斤顶的底面与所述承台的顶面接触;浇铸于上托梁和下托梁之间空出的第二空间内的钢筋混凝土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在原结构不均匀沉降的条件下,集基础加固、整体顶升及纠偏于一体的既有建筑改造结构,解决了控制大面积既有建筑物整体顶升同步性的技术难题,具有先进性及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既有下沉老建筑同步抬升及纠偏结构。
背景技术
随时时间的推移,老建筑大多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既有结构的改造需求逐渐增多并成为常态。既有老建筑常常存在下沉、不均匀沉降等现实问题,对原结构进行合理同步抬升是结构维修改造的必要内容。
在现有结构顶升施工中,主要是在托换结构上直接利用千斤顶进行顶升并利用顶升标尺控制顶升量,完成顶升并浇筑连接。目前的顶升施工存在多种问题:观测调查不够深入,顶升值确定不准;千斤顶顶升控制不够精确,顶升回程较为复杂;通过顶升标尺控制顶升量,顶升精度不足;顶升前和顶升后受力转换不明确,受力体系复杂,冗余和风险并存;顶升到位后的到新浇筑结构过程中机具长期保留,结构体脱空等。以上问题均导致顶升质量较差,对结构形成应力残余,影响结构发挥正常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下沉老建筑同步抬升及纠偏结构,能够解决既有建筑物顶升质量较差,对结构形成应力残余,影响结构发挥正常功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有下沉老建筑同步抬升及纠偏结构,包括:
既有下沉老建筑的上部墙体结构和下部条形基础,其中,所述上部墙体结构和下部条形基础经切割分离后,所述上部墙体结构和下部条形基础在上下之间留有第一空间;
设置于所述下部条形基础的底面的两侧的土体内的桩基;
包覆所述下部条形基础的顶面和侧面的承台,所述承台的底部与所述桩基的顶部连接成一体;
设置于上部墙体结构的底面的上托梁,设置于所述承台的顶面的下托梁,所述上托梁和下托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上托梁和下托梁上下相对设置,并上下相隔第一预设距离;
设置于所述上托梁的两侧壁和上部墙体结构的下部两侧壁的夹墙梁墩,所述夹墙梁墩的底面与所述承台的顶面相对,并上下相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千斤顶,每个千斤顶的顶面与夹墙梁墩的底面接触,每个千斤顶的底面与所述承台的顶面接触;
浇铸于所述千斤顶顶升后在所述上托梁和下托梁之间空出的第二空间内的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的顶面与所述上托梁的底面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层的底面与所述下托梁的顶面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夹墙梁墩的底面预埋有第一固定钢板,所述承台的顶面预埋有第二固定钢板,所述第一固定钢板与所述第二固定钢板上下相对,所述千斤顶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钢板接触,所述千斤顶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钢板接触。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千斤顶的两侧的第二钢结构支撑,所述第二钢结构支撑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钢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二钢结构支撑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钢板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桩基为锚杆静压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27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杯状薄壁零件的车削夹具
- 下一篇:一种市政建筑施工用道路切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