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21250.5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12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嘉;许华;秦春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嘉;许华;秦春晖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A61N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肖爱华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中医 穴位 康复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包括:上壳体、硅胶自粘带层、电子脉冲发生层以及下壳体,其中,硅胶自粘带层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设有安装孔和穴位孔;电子脉冲发生层包含集成电路板,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中央CPU以及LED指示灯,集成电路板连接有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粘贴在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集成电路板安装在安装孔内;上壳体覆盖在硅胶自粘带层的第一区域;下壳体覆盖在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上壳体相固定。该治疗仪为可携带式结构,可实现中医治疗的电子针灸、穴位刺激及电极脉冲按摩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中医针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医中一种穴位刺激治疗方式,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依赖于医者技术,要求医者娴熟地掌握针灸施针技术,而且在传统的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卧床接受治疗,而患者在卧床期间不能够自由活动,不利于患者血液循环。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厂家生产电子针灸设备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施针针灸,然而,这类的电子针灸设备还存在一些缺陷:(1)通常体积较大,没法便捷携带,需要放置在某个地方使用;(2)在采用这类电子针灸设备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仍然需要卧床或静坐着,也不能够自由活动;(3)结构较为复杂,使其制造工艺复杂;(4)这类设备大多成本较高,多为非一次性产品,需多次反复使用或共用,这就需要保证消毒彻底,消毒不彻底就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上壳体、硅胶自粘带层、电子脉冲发生层以及下壳体,其中,硅胶自粘带层的上表面为无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为粘性表面,硅胶自粘带层由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组成,第一区域开设有安装孔,第二区域开设有穴位孔;电子脉冲发生层包含集成电路板,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按键、中央CPU以及LED指示灯,集成电路板的正极脉冲输出端和负极脉冲输出端分别连接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粘贴在硅胶自粘带层的下表面,集成电路板安装在安装孔内;上壳体覆盖在硅胶自粘带层的第一区域,上壳体开设有与开关按键相配合的开关通孔、与LED指示灯相配合的指示灯通孔;下壳体覆盖在集成电路板的下表面且与上壳体相固定。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区域呈圆形,穴位孔呈圆形且设置在第二区域的中心位置,第三区域呈长条形,正极电极片具有正极施疗区域,正极施疗区域粘贴在第二区域靠近第一区域的下表面,负极电极片具有负极施疗区域,负极施疗区域粘贴在第三区域的下表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正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100mm2,负极施疗区域的面积不小于300mm2。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均采用厚度为0.1~0.5mm的理疗电极片。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电源为1.5~4.5V的纽扣电池,电池容量为100~200mAh,中央CPU为ARM芯片。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便携式中医穴位康复治疗仪的整体长度为8cm~18cm,厚度小于4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嘉;许华;秦春晖,未经周嘉;许华;秦春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212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