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2721.6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48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富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富刚 |
主分类号: | A47G21/10 | 分类号: | A47G2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德宝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23 | 代理人: | 牟炳彦 |
地址: | 730030 甘肃省定***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可分离 结合 筷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包括筷子上部和筷子下部,所述筷子上部内部为一个空腔,此空腔与所述筷子下部的结合部分为一个用于安装在所述筷子下部上的锥形凸起穿过的通孔,此空腔内通过橡胶外圈嵌套有第一磁铁块,所述第一磁铁块通过弹簧与所述锥形凸起抵接,所述筷子上部的端部设置有柱塞,所述柱塞通过所述筷子上部内部的套筒与第二磁铁块相连接,该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结构小巧、拆卸和安装方便快捷,可以折叠携带,减小占用的空间,便于人们外出就餐时使用,具有便携的托举结构,安全又卫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
背景技术
在传统华夏文化饮食圈内,筷子是最基本的餐具,具有不可替代性、显著优越性和久远传承性,其外形恒久未变,材质变化也在较小范围内。筷子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目前现有的筷子虽能满足使用场景中的功能需求,但伴随现代社会和文明的高速、高度发展,外出就餐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外出就餐使用餐具过程中突出的卫生问题和环保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可携带的体积小巧的筷具,既能保障卫生健康,又能缓解一次性餐具对环保造成的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可分离、可折叠、可结合、可携带、可简易操作的筷子,满足外出就餐对餐具的刚性需求,又能巧妙的解决分离、折叠、结合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包括筷子上部和筷子下部,所述筷子上部内部为一个空腔,此空腔与所述筷子下部的结合部分为一个用于安装在所述筷子下部上的锥形凸起穿过的通孔,此空腔内通过橡胶外圈嵌套有第一磁铁块,所述第一磁铁块通过弹簧与所述锥形凸起抵接,所述筷子上部的端部设置有柱塞,所述柱塞通过所述筷子上部内部的套筒与第二磁铁块相连接。
为了方便识别筷子的归属人,所述筷子上部的侧壁上粘接有标识牌,所述标识牌为荧光牌。
为了便于筷子上部与筷子下部安装,所述筷子上部与所述筷子下部通过所述锥形凸起与所述筷子上部上的通孔可拆卸的嵌套连接。
为了方便拆卸筷子,所述筷子上部与所述柱塞嵌套连接,所述柱塞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二磁铁块嵌套连接。
为了控制弹簧一侧的气压,所述橡胶外圈带动所述第一磁铁块在所述筷子上部内的空腔内滑动。
为了提高搁置筷子时的卫生情况,所述筷子下部的下方设置有嵌套槽,所述嵌套槽上可拆卸的嵌套有托台。
为了避免搁置筷子时筷子上部底部触地,所述托台与所述嵌套槽嵌套在一起时,所述嵌套槽的底部高于所述筷子上部的底部。
为了减小拆卸后携带时占用的体积,所述筷子上部与所述筷子下部的长度保持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结构小巧、拆卸和安装方便快捷,可以折叠携带,减小占用的空间,便于人们外出就餐时使用,具有便携的托举结构,安全又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的图1的A-A截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分离结合筷子的筷子下部的放大视图。
图中:1、筷子上部;2、筷子下部;3、标识牌;4、柱塞;5、托台;6、橡胶外圈;7、第一磁铁块;8、弹簧;9、锥形凸起;10、嵌套槽;11、套筒;12、第二磁铁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富刚,未经王富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27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铣槽设备
- 下一篇:捆绑加压止血输液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