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器人充电座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0630.9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42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寇淼;谢成宇;王普;孟亚;徐冬东;程胜;张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工研院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H02J7/00 |
代理公司: | 32316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蔡赵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标识区 充电座 输出导体 本实用新型 电源单元 强反射 弱反射 座体 激光雷达 间隔设置 外露 传感器 电连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充电座,包括座体、电能输出导体、电源单元、标识区,电能输出导体安装在座体上,且其具有外露部分;电源单元内置于座体,且其与电能输出导体电连接;标识区设置在座体上,包括若干强反射区与若干弱反射区,强反射区与弱反射区两者依次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充电座通过在机器人充电座上设置特殊结构的标识区,使得配套使用的机器人只需要依赖自身的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即可计算充电座的位置,进而实现自动回充,无需添加额外的传感器来实现自动回充;且机器人在距离较远时也能识别到标识区,扩大了机器人可以进行回充的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器人充电座。
背景技术
目前机器人自动回充,较多的是利用红外传感器实现,这需要在充电桩和机器人上分别安装红外接收和发射装置,对已配有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来说,增加了结构成本,且红外传感器易受环境干扰,适用范围有限,机器人寻找充电座时无法远距离识别。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座,旨在解决现有充电座结构成本高及机器人无法远距离识别的问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充电座,包括:
座体;
电能输出导体,其安装在所述座体上,且其具有外露部分;
电源单元,其内置于所述座体,且其与所述电能输出导体电连接;及
标识区,其设置在所述座体上,包括若干强反射区与若干弱反射区,所述强反射区与弱反射区两者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强反射区由贴在所述座体上的激光反射板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弱反射区由贴在所述座体上的吸光材料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座体上具有若干凹陷部,每个所述凹陷部的底部均设置为强反射区。
进一步地,所述电能输出导体可相对于所述座体弹性浮动。
进一步地,所述标识区上覆盖有红外透光片。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充电座通过在机器人充电座上设置特殊结构的标识区,使得配套使用的机器人只需要依赖自身的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即可计算充电座的位置,进而实现自动回充,无需添加额外的传感器来实现自动回充;且机器人在距离较远时也能识别到标识区,扩大了机器人可以进行回充的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机器人充电座的结构图;
附图2为机器人充电座的侧视图;
附图3为带有红外透光片的机器人充电座的外形图;
附图4为电能输出导体与座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图;
附图5为标识区处各反射区的宽度标示图;
附图6为机器人的结构图;
附图7为机器人坐标系及激光雷达坐标系两个坐标系的示意图;
附图8为机器人自动回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9为激光扫描结果示意图。
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机器人充电座;11-座体;12-电能输出导体;13-电源连接口;14-标识区;141-强反射区;142-弱反射区;15-红外透光片;2-机器人;21-移动底盘;22-激光雷达;23-控制单元;24-充电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工研院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工研院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06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AGV小车的激光引导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自动跟随功能的智能旅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