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容积的变阻尼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07066.5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65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何水龙;汤涛;叶明松;刘夫云;郑伟光;伍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13/2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容积 阻尼 减振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容积的变阻尼减振器,包括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上支撑座的上表面设有压力传感器贴片,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设有支撑柱,支撑柱为分段结构,每两个相邻的分段支撑柱之间设有弹簧阻尼单元,每个弹簧阻尼单元的外围设有压缩气舱,压缩气舱设有与弹簧阻尼单元内部的通气管连通的出气阀和进气阀,压缩气舱的外壁为橡胶层,橡胶层带外壁,外壁上设有第一进气阀、第二进气阀、第一用电集成束端口和第二用电集成束端口,外壁与上支撑座连接处设有上支撑座密封垫圈,外壁与下支撑座连接处设有下支撑座密封垫圈。这种变阻尼减振器可以承受不同的载荷,实现阻尼可调,成本低,可靠性和灵敏度较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减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变容积的变阻尼减振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振器在汽车、船舶、航海以及精密仪器制造和测控等机械领域中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延伸,不同的种类的减振器被逐步的开发出来,常见的减振器包括:弹簧式减振器、液压式减振器和充气式减振器等,其中,由于弹簧减振器的制造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且安装手段简单,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试验产品开发和测试领域中。然而,传统弹簧减振器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会使得弹簧的阻尼值受限,且突发性和超负荷的载荷激励会使得弹簧产生不可逆的变形,使得企业机构额外的维修成本大大增加,不符合可持续性的设计要求。虽然目前有专家和技术研究人员对弹簧制造工艺提出了包括表面渗碳,加粗,以及添加稀有金属元素等处理方法,大大增强了弹簧的刚度值,但在阻尼减振特性层面的提升效果上依然不够理想。
因此,为克服这一缺陷,在原有的螺旋金属弹簧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采用辅助密闭气腔设计思想的可变容积变阻尼减振器,可以按照突发性的载荷的激励,结合电控单元自主智能化完成对压缩气体的控制,辅助提升减振器阻尼值,弥补原始弹簧在阻尼值有限的缺陷,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刚度值,采用支撑柱来串联多弹簧阻尼单元,实现结构整体刚度和阻尼值的双重提升,避免了原始结构可能出现的疲软性以及过度变形而造成弹簧扭曲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变容积的变阻尼减振器。这种变阻尼减振器可以承受不同的载荷,实现阻尼可调,成本低,可靠性和灵敏度较好。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容积的变阻尼减振器,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包括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上支撑座的上表面设有压力传感器贴片,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之间设有支撑柱,支撑柱为分段结构,每两个相邻的分段支撑柱之间设有弹簧阻尼单元,所有分段支撑柱将一组弹簧阻尼单元串联连接起来,每个弹簧阻尼单元的外围设有压缩气舱,压缩气舱设有与弹簧阻尼单元内部的通气管连通的出气阀和进气阀,压缩气舱的外壁为橡胶层,橡胶层上设有第一注入阀、第二注入阀、第三注入阀、第四注入阀、第五注入阀和第六注入阀,橡胶层带外壁,外壁上设有第一进气阀、第二进气阀、第一用电集成束端口和第二用电集成束端口,外壁与上支撑座连接处设有上支撑座密封垫圈,外壁与下支撑座连接处设有下支撑座密封垫圈。
所述第一注入阀、第二注入阀、第三注入阀、第四注入阀、第五注入阀和第六注入阀的结构一致,包括腔体,腔体上设有进气阀和通电端,腔体内部为气体,腔体内部设有电磁线圈与通电端连接,腔体的底部还设有气体输出口,气体输出口处设有铁芯,每个注入阀通过汽车的电控单元外接压力传感器。
所述弹簧阻尼单元为腔体,腔体外壁设有滑动橡胶片,腔体内设有弹簧和包裹住弹簧的橡胶体,弹簧和橡胶体之间有间隙,间隙通过穿过腔体的通气管与压缩气舱连通。
所述压缩气舱内部气体通过压缩气舱出气阀和压缩气舱进气阀进出弹簧阻尼单元内部通气管,压缩气舱由调节注入阀调节注入和吸收压缩气舱内存储气体,调节注入阀通过进气端灌输气体,注入阀内部的进气通道插入到压缩气舱内。
所述弹簧阻尼单元有滑动摩擦片,在垂向进行上下滑动,保证弹簧阻尼单元可随着应力大小变化进行向内自由压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070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气热量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减震高清全彩LED显示屏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