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类液环真空泵吸收液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01736.2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8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宏斌;里光;李彦秋;贾治;黄建朋;朱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F04C19/00;F04C25/02;F04C2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飞扬灵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55 | 代理人: | 靳玲 |
地址: | 113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基丙烯酸 特种 酯类液环 真空泵 吸收 循环 装置 | ||
一种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类液环真空泵吸收液循环装置,包括液环真空泵、循环液进料管线、循环液出料管线、冷媒水盘管等,冷媒水盘管盘在冷媒盘管支架上放置在吸收循环液箱内,采用虹吸的方式,进料管一端连接液环真空泵壳层的循环液进料口,液环真空泵排气管线一端插入到吸收循环液箱内,在吸收循环液的液面和溢流口之上,溢流口焊接在液环真空泵排气管线底部与吸收循环液的液面以上之间的位置并安装阀门,吸收循环液箱上端法兰与箱盖法兰连用螺栓连接形成密闭的空间,便于清理箱内聚合物,排污口焊接在吸收循环液箱底部并安装阀门。防止甲基丙烯酸酯类产生的聚合物堵塞液环真空泵循环液进料管线,延长了液环真空泵使用周期,减少了检、维修作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真空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类液环真空泵吸收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液环真空泵吸收液循环装置,用甲基丙烯酸酯为循环吸收液,通过吸收液箱内热交换铜盘管内-10°的冷媒液给吸收液降温,换热。达到生产所需的真空度的同时吸收生产真空尾气中物料。吸收液循环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甲基丙烯酸酯类循环液长时间吸收使用会出现少量聚合物,堵塞真空泵循环液进口管线,影响真空泵正常运行,需要紧急停车,处理堵塞管线,影响了生产。用铜材质盘管作为换热管,长时间使用后管壁因腐蚀和冲刷而变薄,进而破损,造成冷媒液泄漏,循环吸收液被污染后不能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类液环真空泵吸收液循环装置,它具有操作简单,减少堵塞真空泵液环进口管线,换热管耐腐蚀,节能环保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类液环真空泵吸收液循环装置,包括液环真空泵(1)、循环液进料管线(2)、循环液出料管线(3)、冷媒水盘管(4)、吸收循环液箱(5)、排污口(6)液环真空泵排气管线(7)、冷媒盘管支架(8)、溢流口(9),冷媒水盘管(4)盘在冷媒盘管支架(8)上放置在吸收循环液箱(5)内,循环液进料管线(2)一端从吸收循环液箱(5)上端插入箱内与底部距离约为300-400mm,另一端连接液环真空泵(1)壳层的循环液进料口,循环液出料管线(3)法兰一端与液环真空泵(1)出口法兰用螺栓相连接,另一端插入吸收循环液箱(5),液环真空泵排气管线(7)一端插入到吸收循环液箱内,在吸收循环液的液面和溢流口(9)之上,溢流口(9)焊接在液环真空泵排气管线(7)底部与吸收循环液的液面以上之间的位置并安装阀门,吸收循环液箱(5)上端法兰与箱盖法兰连用螺栓连接形成密闭的空间,便于清理箱内聚合物,排污口(6)焊接在吸收循环液箱(5)底部并安装阀门。循环液进料管线(2)一端从吸收循环液箱(5)上端插入箱内,采用虹吸的方式,与底部距离为300-400mm
循环液出料管线(3)一端与液环真空泵(1)出口相连接,另一端插入吸收循环液箱(5)内吸收循环液液面以下。
冷媒水盘管(4)为304材质的白钢盘管线。冷媒水盘管(4)进、出口管线通过白钢活节阀门连接在吸收循环液箱(5)外,便于拆卸。如果需要拆卸清理吸收循环液箱(5),将白钢活接阀门拆开,冷媒水盘管(4)与进、出管线断开,然后将箱外外漏管线部分移入箱内,从吸收循环液箱(5)上端将冷媒水盘管(4)取出,清理箱内。
循环液进料管线(2)采用虹吸的方式,不在直接从吸收循环液箱底部(5)进料,而是离箱底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进料,防止吸收循环液箱底部沉积的聚合物堵塞液环真空泵循环液进料管线(2)。
冷却用的冷媒水盘管(4)原来材质为铜的管线,改为304材质的白钢管线,防止了因管壁冲刷、腐蚀减薄而造成的管线破损,冷媒液泄漏。
液环真空泵(1)的循环液出料管线(3)与吸收循环液箱(5)相连,并且出料口在循环液面以下,这样就形成了液封,能够保证真空循环系统稳定的真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未经抚顺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017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EPS发泡胶合压实装置
- 下一篇:新型爬架卸荷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