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流控芯片基片及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5057.0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85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涛;丁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普创民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肖丽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流控 芯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基片及微流控芯片,属于医学检测领域。微流控芯片基片包括:底片,底片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开设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连通的多条分流道,每条分流道设有反应池,底片贯穿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进料口,底片贯穿开设有分别与每条分流道的出料端连通的出料口。与底片可拆卸配合的进口盖,用于打开或封闭进料口位于第二表面的一端开口。及与底片可拆卸配合的出口盖,用于打开或封闭多个出料口位于第二表面的一端开口。微流控芯片包括盖片及微流控芯片基片,盖片位于第一表面的一侧并与第一表面封接。进样时能直接注入,操作方便;反应池之间隔绝性好,有效改善了加热后反应池之间容易交叉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学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基片及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的全过程。微流控检测芯片一般具有样品消耗少、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多功能集成、体积小和便于携带等优点,因此特别适合发展床边(POC)诊断,具有简化诊断流程、提高医疗结果的巨大潜力。
目前的微流控检测芯片,通常存在进样不方便、加热后反应池之间容易交叉污染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基片及微流控芯片,进样时能够直接注入,操作方便;同时反应池之间隔绝性好,有效地改善了加热后反应池之间容易交叉污染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基片,包括:
底片,底片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开设有主流道及与主流道连通的多条分流道,每条分流道设有反应池,底片贯穿开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进料口,底片贯穿开设有分别与每条分流道的出料端连通的出料口;
与底片可拆卸配合的进口盖,用于打开或封闭进料口位于第二表面的一端开口;以及
与底片可拆卸配合的出口盖,用于打开或封闭多个出料口位于第二表面的一端开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底片贯穿开设有进料口,当用盖片封接微流控芯片基片后,进料口与主流道连通,样品能够通过移液器、注射器等直接向进料口注入,进样方便。每个反应池所在的分流道的出料端与贯穿底片的出料口连通,通过进料口进入的样品经过主流道并充满分流道后,样品将底片内部的气体全部从出料口排出而使得底片呈被液体充满的状态。当样品充满后,通过进口盖封闭进料口,通过出口盖封闭多个出料口,将样品封装在底片的流道和反应池中,加热后液体仍然能够保持充满状态,液体充满状态下不会在主流道和分流道中随意流动,不同分流道之间的反应池通过样品进行液封隔绝,从而有效避免了加热后反应池之间的交叉污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每条分流道均设有弯曲的缓冲流道,缓冲流道连通于主流道与反应池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缓冲流道位于反应池的进料端,从主流道流入分流道的样品先经过缓冲流道再进入反应池,由于缓冲流道弯曲设置,能够增加反应池入口端液封的路径,从而提高反应池之间的隔绝作用,使其避免反应池之间交叉污染的效果更佳。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进口盖用于封闭进料口的一侧设置有进口密封垫,进口密封垫的边缘用于抵靠第二表面中环设于进料口外围的区域;出口盖用于封闭多个出料口的一侧设置有出口密封垫,出口密封垫的边缘用于抵靠第二表面中环设于多个出料口的集合区域外围的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普创民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普创民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50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纱布折叠机用随动压片装置
- 下一篇:核酸扩增检测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