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昆虫捕捉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081477.1 | 申请日: | 2019-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70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 发明(设计)人: | 付春;江纳;杨瑶君;廖鸿;罗朝兵;龙文聪;刘晓伟;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山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M5/02 | 分类号: | A01M5/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王朋飞 |
| 地址: | 614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虫 捕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采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昆虫捕捉器,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吸虫口、伸缩管、吸虫管和风机;所述吸虫管为透明材质制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圆管、第一缓冲段、方管、第二缓冲段和第二圆管;所述方管靠近第一缓冲段的一端的内部铰接有挡片,方管顶部设有若干插孔,插孔上部盖有硅胶子盖;还包括若干网状分隔片,网状分隔片分别对应插入插孔内,将方管分成不同的暂存空间。通过本捕捉器,能有效解决捕捉昆虫成功率低和不能分类捕捉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采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昆虫捕捉器。
背景技术
昆虫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饲料和化工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发掘昆虫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避免其造成的危害,需要进行广泛的田间、野外等昆虫的采集。而昆虫一般体型较小,有的还具 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因此不适合用手或镊子去采集。为解决这一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昆虫采集器。而现有的昆虫采集器存在捕捉效率低,昆虫虫体容易损坏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授权公告为CN204682294U,授权公开日为2015年10月07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负压吸虫器,包括一个集虫装置和一个负压吸球装置,两装置用连通管连接。集虫装置包括进虫管、三通管、存虫管及其管盖,负压吸球装置包括球体、单向进气阀和单向出气阀。
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该装置每抓捕完成一次,就必须进行收集,效率低;或者可以抓捕多次后进行收集,但是所有昆虫都位于同一存虫管内,不能对其分类收集。
(2)吸虫口太小,不利于吸取昆虫,捕捉昆虫成功率低。
(3)人工挤压球体,使形成负压,进而吸虫,但是若球体太小,吸力不够;球体太大,挤压球体不方便。
(4)该装置不能调整装置长度,需要使用者在距离昆虫一定该范围内才可以抓取,容易惊扰昆虫,捕捉昆虫成功率降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昆虫捕捉器,能有效解决捕捉昆虫成功率低和不能分类捕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昆虫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吸虫口、伸缩管、吸虫管和风机;所述吸虫管为透明材质制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圆管、第一缓冲段、方管、第二缓冲段和第二圆管;所述方管靠近第一缓冲段的一端的内部铰接有挡片,方管顶部设有若干插孔,插孔上部盖有硅胶子盖;还包括若干网状分隔片,网状分隔片分别对应插入插孔内,将方管分成不同的暂存空间。
所述方管内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挡片与第一缓冲段之间。
还包括网兜,所述网兜一端与方管内部相连,另一端设有开口,位于第二圆管内。
所述网状分隔片呈方形,包括位于四边的支撑骨架和位于支撑骨架之间的网布。
所述方管内设有与支撑骨架相匹配的凹槽。
所述风机下部设有手柄和电源开关,所述手柄内设有充电电池。
所述吸虫口为向外部扩大的漏斗形。
所述吸虫口内壁设有灯管。
所述吸虫口内壁设有诱剂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山师范学院,未经乐山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1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