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065386.9 | 申请日: | 2019-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4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林立明;唐海;吕栋梁;何江;卢异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43/16;E21B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房立普 |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成岩 油藏 注水 开发 效果 评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包括透明箱体、量筒、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储水罐、储气罐、储油罐、隔板,所述透明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上端面依次设有三个采出口,下端面依次设有六个注入口,三个采出口均与量筒相连,六个注入口分别与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连接储水罐,第二蠕动泵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储油罐。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实验装置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物理模型。由于透明箱体和岩心均采用四棱台(前后端面为梯形)结构,较真实的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特性。本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本装置进行驱替实验,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火成岩油藏注水与注气驱油机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成岩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火成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它的油气储量和开发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火成岩储层的孔隙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受多重因素控制,其中火成岩的岩相的分布对火成岩的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不同岩相的火成岩中的裂缝发育特征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爆发相形成于火山作用早期,因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对围岩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岩浆的爆炸,形成各种不同粒级的火山碎屑物质的堆积;溢流相形成于火山喷发旋回的中期,是含晶出物和同生角砾的熔浆在后续喷出物推动下和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沿着地表流动过程中,熔浆逐渐冷凝固结而形成;爆发溢流相主要为爆发相和溢流相的叠加。
火成岩横向上发育特征为:自火山口由近及远划分为:爆发相、爆发溢流相、溢流相。火成岩的岩相对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火成岩储层孔隙和裂缝发育,且相互组合,表现为不同的岩相带储层孔-缝特征差异较大,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爆发相孔洞发育,顶部气孔密集且厚度大。溢流相主要发育高角度的微裂缝,爆发溢流相孔缝交织。
由于火成岩油藏在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是高产期及稳产期均较短,且含水上升速度快(主要为突增型),采出程度低。根据油藏早期开发方案和类似油藏开发经验,综合考虑油藏储量规模和开发经济效益,利用注水/注气补充能量仍是首选的提高采收率方式。针对火成岩油藏裂缝发育对注水/注气效果开发影响突出的特点,对火成岩油藏的高效开发需加深火成岩油藏的注水/注气驱替机理的认识。但是现目前并无相关的火成岩油藏的物理模型。
因此火成岩油藏物理模型的研究及利用该模型针对火成岩油藏不同岩相的注水驱油机理的研究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将火成岩的岩相模块化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制定和验证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包括透明箱体、量筒、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储水罐、储气罐、储油罐、隔板,所述透明箱体为四棱台结构,前后端面为梯形,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采出口、第二采出口、第三采出口,下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注入口、第二注入口、第三注入口、第四注入口、第五注入口、第六注入口,左端端面上设有一通孔,通孔内内嵌一螺母;
所述第一采出口、第二采出口、第三采出口均通过管路与量筒相连,所述第一注入口、第三注入口、第五注入口均与第一蠕动泵的左端相连,第二注入口、第四注入口、第六注入口均与第二蠕动泵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的右端连接储水罐,第二蠕动泵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储油罐。
优选的,所述第一蠕动泵与储水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第二蠕动泵与储气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储气罐与储油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气体流量计。
优选的,所述隔板左端面交叉设有2条钢板,钢条交汇处设有支撑板,2条钢板的两端分别与隔板的四个角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透明箱体由透明有机玻璃板拼接而成,连接处设有密封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65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程机械轮胎充气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副车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