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真空动密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55253.3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3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轶泼;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T7/00 | 分类号: | G01T7/00;F16L23/16;F16L23/2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孙成林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线 通量 调节 真空 密封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真空动密封机构,它包括真空系统、铍窗调节器和针孔调节器,铍窗调节器的两侧分别与真空系统和针孔调节器连接,通过真空系统、铍窗调节器和针孔调节器,实现了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真空管道、针孔调节器和铍窗调节器,非常有效地同时解决了软X射线测量常遇到的空气吸收、准直和通量调节等问题,非常适用于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软X射线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核测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真空动密封机构,特别适用于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软X射线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运行期间,等离子体内电子由于库伦碰撞而产生韧致辐射,将会有大量的软X射线辐射出来。对软X射线进行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等离子体信息,例如:电子温度,电子速率分布,等离子体内的杂质等。因此,软X射线测量系统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最重要的常规诊断之一。
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软X射线测量系统采用半导体探测器,其测量基本原理为:探测器通过真空管道与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对接,软X射线入射探测器后有脉冲信号从探测器输出,对脉冲信号进行脉冲高度分析(PHA)后进入多道分析器(MCA)形成软X射线能谱。软X射线测量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空气吸收,由于软X射线能量较低,所以其穿透能力较差,例如:能量为1keV的软X射线经过标准大气2.2mm的行程就将衰减10%,软X射线测量必须在真空环境下进行;(2)软X射线准直,软X射线准直的精确度决定了软X射线测量结果的位置信息精度;(3)软X射线通量,软X射线能谱测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脉冲计数,但是又不能超过探测器的最高计数率,脉冲计数过低将导致测量结果统计误差大和时间分辨差,脉冲计数过高将引起脉冲堆积从而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大,甚至完全失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真空动密封机构,它能够有效地解决软X射线测量常遇到的空气吸收、软X射线准直和软X射线通量调节问题,提高了软X射线测量结果的精度,同时软X射线测量系统也得到了简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真空动密封机构,它包括真空系统、铍窗调节器和针孔调节器,铍窗调节器的两侧分别与真空系统和针孔调节器连接,通过真空系统、铍窗调节器和针孔调节器,实现了软X射线准直和通量调节的一体结构。
所述的真空系统包括第一对接法兰、第二对接法兰、第一真空过渡管、第二真空过渡管、第三真空过渡管、插板阀、波纹管、真空抽口和探测器对接密封法兰,第一对接法兰焊接在第二真空过渡管的一端,插板阀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真空过渡管、第二真空过渡管,第一真空过渡管通过第二对接法兰连接波纹管,真空抽口焊接在第三真空过渡管上,探测器对接密封法兰位于最右端,与真空动密封针孔调节器相连。
所述的第一对接法兰、第二对接法兰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刀口密封;第一真空过渡管、第二真空过渡管、第三真空过渡管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直径50mm;插板阀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型号,直径50mm;波纹管材料为无磁不锈钢型号304,型号KF50;真空抽口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直径25mm;探测器对接密封法兰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氟橡胶圈密封。
所述的铍窗调节器包括真空动密封铍窗调节器、第一定位器、第一调节连动杆、铍窗调节板和铍窗,第一调节连动杆下端与铍窗调节板相连,然后插入真空动密封铍窗调节器内,第一定位器位于真空动密封铍窗调节器上端,用于铍窗调节时的定位。
所述的铍窗调节板上设有铍窗。
所述的真空动密封铍窗调节器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真空度10-5Pa;第一定位器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第一调节连动杆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铍窗调节板材料为304无磁不锈钢,长10cm,宽8cm,厚度2cm;铍窗纯度≥99.99%,直径8mm,三种厚度分别为20μm,50μm和1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未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55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