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51225.4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9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刁春燕;崔博君;李剑峰;贺华中;王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021 | 分类号: | F01N3/021;F01N13/00;F01N13/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薛寓怀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机动车 尾气 中黑碳 车载 采集 装置 | ||
一种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包括推车、尾气净化器、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座、风机、橡胶吸管、喇叭口、尾气吸嘴、第二支撑座、转轴和转盘,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风机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所述橡胶吸管缠绕在转盘上,所述橡胶吸管的一端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并且橡胶吸管的另一端与尾气吸嘴连接,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尾气净化器连接,所述喇叭口设置在尾气吸嘴上,所述转轴架设在第二支撑座上,所述转盘套设在转轴上。本实用新型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通过盘绕设置的橡胶吸管可适应不同汽车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广,通过为期吸嘴将汽车尾气吸附收集,可采样汽车尾气,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由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组成,它们在空气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太阳光线的作用下,氮气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会起反应,生成含有二氧化氮(NO2)和臭氧(O3)的光化学烟雾,这两种物质均难溶于水,被吸入人体会长驱直入到肺部,浓度大时可引起中毒性水肿,进入血液可形成变性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另外,氢氧化合物进入大气后会形成酸雨,危害生态环境。
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汽车废气的排放问题。通过涂覆有催化剂的多孔陶瓷材料,能够将废气中的HC、CO变成水和CO2,同时把NOX分解成氮气和氧气。但是,目前我国对尾气采集没有专用的设备,对尾气的检测、化验、研究造成了不便,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简单、方便及高效采集尾气的汽车尾气采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解决了柴油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采集检测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包括推车、尾气净化器、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座、风机、橡胶吸管、喇叭口、尾气吸嘴、第二支撑座、转轴和转盘,所述尾气净化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推车上,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风机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所述橡胶吸管缠绕在转盘上,所述橡胶吸管的一端与风机的进风口连接,并且橡胶吸管的另一端与尾气吸嘴连接,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尾气净化器连接,所述喇叭口设置在尾气吸嘴上,所述转轴架设在第二支撑座上,所述转盘套设在转轴上,并且转轴和转盘通过键槽和键连接,所述喇叭口可套设在汽车的排气管上。本实用新型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通过盘绕设置的橡胶吸管可适应不同汽车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广,通过为期吸嘴将汽车尾气吸附收集,可采样汽车尾气,使用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上述的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沿竖直方向设有一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有第一锁紧螺栓,所述第一锁紧螺栓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第一锁紧螺栓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通过第一锁紧螺栓将第一支撑座锁紧在不同高度处的一组第一螺纹孔,能够灵活调节第一支撑座的高度。
进一步的,上述的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所述推车的下端面设有一组福马轮。采用福马轮既能稳定的进行固定支撑,移动时,可通过滚轮进行推车的移动。
进一步的,上述的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所述推车上设有第一把手。在推车上设置把手,便于人手推动推车。
进一步的,上述的柴油机动车尾气中黑碳的车载采集装置,所述尾气净化器的下端部两侧壁上设有合页,所述合页上连接有吸盘,所述吸盘与尾气净化器的下端部的侧壁通过合页铰接。通过设置合页采用铰接连接的吸盘,能够沿着与尾气净化器外壁的铰接处转动,需要固定时,将吸盘转动至一定角度,并将吸盘吸附在推车表面上,尾气净化器不使用时,可将吸盘吸附在尾气净化器的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民族大学,未经贵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512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视按键产品贴膜装置
- 下一篇:温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