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50201.7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28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能;苏文幸;郑文丽;张政科;邴永鑫;易仲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郝志亮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河道 湖库底泥 采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包括用于储存采集到的河道湖库底泥的采样筒和设置在采样筒的下端的多个长颈取样管,所述长颈取样管与采样筒连通,所述长颈取样管的轴线平行于采样筒的轴线,所述长颈取样管的直径小于采样管的直径,在所述采样筒的顶端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端头,在所述密封端头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与用以操作采样筒和长颈取样管的收放结构。该装置能够实现对河道或者湖库底泥的采样,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湖库底泥采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底泥指水体沉积物。为了研究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积累、分布、转化和迁移的规律,需要采集底泥样品。采样器调查湖库、河流等陆地水体底泥状况时,经常出现一些情况使得采集效果不够理想。
现有技术中,部分采样器在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采样器在湖泊、河水内的下落过程中到处漂浮,自我平衡力度较差,使得采样器上的采样管无法与河道湖库底泥接触,从而采样失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包括用于储存采集到的河道湖库底泥的采样筒和设置在采样筒的下端的多个长颈取样管,所述长颈取样管与采样筒连通,所述长颈取样管的轴线平行于采样筒的轴线,所述长颈取样管的直径小于采样管的直径,在所述采样筒的顶端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端头,在所述密封端头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与用以操作采样筒和长颈取样管的收放结构。
优选地,所述收放结构为连接到连接结构的绳索,在绳索的远离密封端头的一端设置有手握盘。
优选地,所述收放结构为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连接结构螺纹连接,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把。
优选地,在所述长颈取样管的下端设置有锥形取样头,在锥形取样头外壁还设有多个用于切割淤泥辅助下降的鱼鳍刃,多个所述鱼鳍刃相对于锥形取样头的中心线等角度地均匀设置。
优选地,在所述长颈取样管内设置有单向转向瓣,所述单向转向瓣包括两端连接到长颈取样管内的连接轴以及两个可旋转地连接到连接轴上的半圆瓣,所述连接轴位于长颈取样管的一直径上,两个半圆瓣的直径等于或者略小于长颈取样管的直径,两个半圆瓣仅能在处于垂直于长颈取样管的中心线的平面的上方转动。
优选地,在长颈取样管内且在两个半圆瓣的下方设置有限位环,当两个半圆瓣处于所述平面上时,两个半圆瓣刚好抵靠在限位环上。
优选地,在所述采样筒的靠近底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采样筒在下落过程中倾斜的圆形盘,圆形盘的直径大于采样筒的高度,圆形盘的厚度小于采样筒的直径。
优选地,在圆形盘上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通水孔,滤水孔的直径上小下大。
优选地,圆形盘底端边缘处还开有减少水流阻力的倒圆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河道以及湖库底泥的采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在长颈取样管上设置有单向流动结构,通过单向流动结构能够使底泥只能沿着长颈取样管向着采样筒移动而不能回流,避免采集到的底泥回流到河道或者湖库中;
3)在采样筒的底端设置有圆形盘,圆形盘能够起到稳定采样筒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河道湖库底泥采样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50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