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铜管打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38401.0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4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金腾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宁匹克太阳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41/00 | 分类号: | B23B41/00;B23B47/00;B23Q7/00;B23Q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4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铜管 打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铜管打孔装置,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顶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设备,所述第一动力设备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动力设备,所述送料装置分别位于底座的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送料装置的设置,送料装置和第一动力设备能够能够通过夹持钢管对其进行输送,接着通过在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的相互连接,同时第三动力设备的输出端分别贯穿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第三动力设备能够带动夹持顶盖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在工作时,通过夹持孔对铜管进行夹持,避免铜管发生转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铜管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钻孔机是指利用比目标物更坚硬、更锐利的工具通过旋转切削或旋转挤压的方式,在目标物上留下圆柱形孔或洞的机械和设备统称,也有称为钻机、打孔机、打眼机和通孔机等,通过对精密部件进行钻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打孔设备在进行打孔的过程中,铜管的打孔设备在对铜管进行打孔时,无法进行自动的传送,同时在切割时,铜管打孔无法进行实际的情况进等轴打孔,导致在打孔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调整之后再次进行打孔,这样的步骤就比较的麻烦,同时在切割过程中,铜管的另一端需要通过手持,这样其在切割完毕之后,另一端没有承接装置,导致双手握持,导致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铜管打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全自动铜管打孔装置,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顶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设备,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限制第一动力设备输出端的限位座,所述第一动力设备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动力设备,所述送料装置分别位于底座的两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夹持底垫,所述夹持底垫的顶部设置有夹持顶盖,所述夹持顶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动力设备,所述第三动力设备的输出端分别贯穿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固定连接在底座的顶部,所述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之间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开设有夹持孔,所述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冲料孔,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置有滑座,两个所述滑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钻头,两个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均向着冲料口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滑座的一侧均设置有感应装置,所述操作台的背面设置有辅助收纳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送料装置的设置,送料装置和第一动力设备能够能够通过夹持钢管对其进行输送,接着通过在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的相互连接,同时第三动力设备的输出端分别贯穿夹持底垫和夹持顶盖,第三动力设备能够带动夹持顶盖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在工作时,通过夹持孔对铜管进行夹持,避免铜管发生转动,接着通过在第一动力设备、第二动力设备和第三动力设备能够对放置的铜管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全自动传输的效果,同时在夹持底垫的两侧设置有电机,通过电机输出端上的钻头对铜管进行打孔,同时通过在电机底部滑座的两侧设置有感应装置,从而使得其可以进行同步的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装置包括转接座,所述转接座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动力夹持片,所述第二动力设备的输出端和动力夹持片相互连接,所述动力夹持片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夹持片,所述固定夹持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座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动力设备带动动力夹持片进行移动,动力夹持设备和固定夹持片对钢管进行夹持,接着通过底部的第一动力设备进行移动,从而对铜管起到传输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装置包括第一感应器和滑块,所述滑座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连接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宁匹克太阳能有限公司,未经海宁匹克太阳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384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