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基岛的SOT引线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34429.7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92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霞;张国庆;李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H01L23/36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41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基岛 sot 引线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基岛的SOT引线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引线框架单元组,每组引线框架单元组内包括横向并排设置的4个引线框架单元,所述引线框架单元包括基岛和若干引脚,基岛的下方设置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基岛的上方设置引脚Ⅳ和引脚Ⅴ,引脚Ⅳ为矩形结构,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宽度相等,引脚Ⅳ的宽度大于引脚Ⅰ、引脚Ⅱ、引脚Ⅲ和引脚Ⅴ,引脚Ⅳ的内引脚和基岛相接处设置锁定孔Ⅰ,引脚Ⅳ的外引脚为分叉状,分叉之间设置应力释放槽Ⅱ,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内引脚均为“T”形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失效率低、节省空间、成本低等优点,并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投资风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芯片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基岛的SOT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自电子器件制造业产生以来,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封装件来包封芯片,从第一只电子器件诞生到现在,半导体正朝着小型化、高集成、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半导体封装逐渐趋向于高密度、小型化、高性能、多芯片组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封装中,DIP、SOP封装是基础的封装形式,应用面广大,随着半导体封装产品集成化、小型化的趋势,半导体核心的芯片也发展的集成度更高、尺寸更小,而封装外形不变,造成了芯片与引脚间的焊线增长,会增加IC器件内部的电阻、电感和寄生电容值,且焊线长度越长效能影响越大,能够承载的电流越小,又不能很好地实现热传导及信号输出的效果,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基岛的SOT引线框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单基岛的SOT引线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设置于框架本体上的若干列引线框架单元组,每组引线框架单元组之间设有应力释放槽Ⅰ,每组引线框架单元组内包括横向并排设置的4个引线框架单元,所述引线框架单元包括基岛和若干引脚,基岛的下方设置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基岛的上方设置引脚Ⅳ和引脚Ⅴ,引脚Ⅳ为矩形结构,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宽度相等,引脚Ⅳ的宽度大于引脚Ⅰ、引脚Ⅱ、引脚Ⅲ和引脚Ⅴ,引脚Ⅳ的内引脚和基岛相接处设置锁定孔Ⅰ,引脚Ⅳ的外引脚为分叉状,分叉之间设置应力释放槽Ⅱ,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内引脚均为“T”形结构。
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之间间距的第一种情况:所述引脚Ⅰ和引脚Ⅱ的间距大于引脚Ⅱ和引脚Ⅲ的间距。
所述引脚Ⅰ和引脚Ⅱ的内引脚之间的间距等于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内引脚之间的间隔距离的两倍与引脚Ⅰ的内引脚的宽度之和。
引脚Ⅰ、引脚Ⅱ和引脚Ⅲ之间间距的第二种情况:所述引脚Ⅰ和引脚Ⅱ的间距小于引脚Ⅱ和引脚Ⅲ的间距。
所述引脚Ⅱ和引脚Ⅲ的内引脚之间的间距等于引脚Ⅰ和引脚Ⅱ的内引脚之间的间隔距离的两倍与与引脚Ⅰ的内引脚的宽度之和。
引脚Ⅴ结构的第一种情况:所述引脚Ⅴ的内引脚与基岛相连,引脚Ⅴ的内引脚和基岛相接处设置锁定孔Ⅱ,引脚Ⅴ的内引脚的宽度大于引脚Ⅰ的内引脚的宽度。
引脚Ⅴ结构的第二种情况:所述引脚Ⅴ的内引脚与基岛不相连,引脚Ⅴ的内引脚的宽度大于引脚Ⅰ的内引脚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344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级熔析炉
- 下一篇:一种用于管绞机绞线运行防抖动的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