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013126.7 | 申请日: | 2019-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95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赵李宇;陈活良;张洁琼;陆鹏程;李乃尊;程刘思远;陈嘉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于鹏 |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沸腾 程度 可控 水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包括底板、壶体、加热管、第一温控器、滑动机构、弹簧、铜板、温度传感器、第二温控器,该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首先通过加热管整体对铜板加热的方式,进而让铜板对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处理,以此对清水快速的进行加热,再通过该装置的滑动机构,将加热管的局部部位对铜板进行加热,进而让铜板对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以此对即将烧开的清水进行缓慢加热,即对清水沸腾的程度进行控制,有效的避免使用人员接触水壶外壁喷洒出的沸腾的清水进而造成伤害,即对使用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壶,尤其涉及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
背景技术
水壶,是一种盛水的容器。有很多种材质,可以指烧水用的金属壶,也可以指便于携带的饮用水壶,主要分为五大类:1、塑料的(主要材料)2、不锈钢的3、铝合金的4、陶瓷的5、其它材质的,可由电加热也可直接用火加热。
对于电加热的水壶而言,此类水壶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对清水沸腾的程度进行控制,当该水壶内的清水即将加热至100摄氏度前端,因水壶内清水的容量处于水壶的最高警戒线处,此时,沸腾的清水会由水壶的出口端喷洒至水壶的外壁,当使用人员接触水壶的外壁时,易被沸腾的清水烫伤,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来解决传统的电加热水壶未有沸腾程度控制功能,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包括底板、壶体、加热管、第一温控器、滑动机构、弹簧、铜板、温度传感器、第二温控器,所述的壶体固设于底板顶部,所述的加热管固设于底板内部,所述的第一温控器固设于壶体前端,所述的滑动机构滑动设于底板内部,所述的弹簧固设于底板内部左右两侧,且所述的弹簧与滑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的铜板固设于底板内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固设于铜板内部,所述的第二温控器固设于壶体前端。
进一步,所述的滑动机构由滑板、第一电磁铁以及第二电磁铁组成。
进一步,所述的滑板滑动设于底板内部左右两侧。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电磁铁固设于底板内部左右两侧。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电磁铁固设于滑板内部。
进一步,所述的壶体顶部还转动设有密封盖,且所述的密封盖左侧与壶体卡扣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壶体右侧还固设有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使用人员先开启第一温控器、第二温控器以及滑动机构,通过开启第一温控器,使得加热管开始工作,通过开启第二温控器使得温度传感器开始工作,通过开启滑动机构,使得滑动机构从底板内移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加热管与铜板的接触面积,此时,加热管产生的热量传递给铜板,以此让铜板对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处理,当铜板的温度达到温度传感器所设定的温度值时,弹簧将非工作状态中的滑动机构进行复位,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加热管与铜板的接触面积,即让加热管缓慢的给铜板加热,以此实现了铜板缓慢的给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即对沸腾中的清水程度进行控制处理,防止清水沸腾的程度较大进而导致清水洒出壶体外部,当加热管的温度达到第一温控器所设定的温度值时,加热管停止工作,通过上述可知,本申请中的装置首先通过加热管整体对铜板加热的方式,进而让铜板对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处理,以此对清水快速的进行加热,再通过该装置的滑动机构,将加热管的局部部位对铜板进行加热,进而让铜板对壶体内的清水进行加热,以此对即将烧开的清水进行缓慢加热,即对清水沸腾的程度进行控制,有效的避免使用人员接触水壶外壁喷洒出的沸腾的清水进而造成伤害,即对使用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沸腾程度可控的水壶的局部主视剖视图;
图2是底板的内部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131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