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降温的制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6883.1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46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袁友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广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1/00 | 分类号: | F25D11/00;F25D19/00;F25D29/00;F25D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温 制冷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降温的制冷设备,涉及了制冷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因压缩机自身温度过高,运行速度慢,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包括机箱,机箱内依次连通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储煤罐、节流阀,蒸发器、回气管,机箱内部于储煤罐和节流阀的连接处连通设置有分支毛细管,分支毛细管周侧固定有电磁阀,分支毛细管与回气管之间连通设置有蒸发管,蒸发管周侧固定有感温探头,机箱内还固定有电控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机箱内部且于压缩机附近进行降温,保障了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制冷效果更好,同时通过该方式进行降温处理,减少高温对压缩机的损害,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降温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制冷设备是制冷机与使用冷量的设施结合在一起的装置,其功能是通过持续不断地转移出某一密闭环境内的热量,使密闭环境的保持低温状态,通常用于进行封闭环境内部的温度调节,也常用于冷藏食品或者其他物品,最简单的制冷设备一般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这四个组件构成,工作时,压缩机将冷冻剂压缩呈高压饱和气体(氨或者氟利昂),通过冷凝器对高压饱和气体冷凝,通过节流装置节流之后,通入蒸发器内,将所需要冷却的煤介冷却换热,蒸发器内的冷冻剂换热后变为低压蒸汽回到压缩机,再次被压缩机压缩,从而实现循环制冷。
授权公告号为CN203362447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管路组件,包括压缩机和回气管,回气管包括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前段、连接阀门的后端和中间弯管段,前段靠近中间弯管段的一端设有固定部,回气管的固定部与压缩机的壳体相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其内部的机械也会产生热量,压缩机自身温度过高时,运行速度就会变慢,导致整个制冷设备效率降低,制冷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能够自降温、保障压缩机正常工作、制冷效果好的一种自降温的制冷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降温的制冷设备,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内依次连通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储煤罐、节流阀,蒸发器、回气管,所述机箱内部于储煤罐和所述节流阀的连接处连通设置有分支毛细管,所述分支毛细管周侧固定有用于控制所述分支毛细管通断的电磁阀,所述分支毛细管与所述回气管之间连通设置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周侧固定有感温探头,所述机箱内还固定有与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感温探头均电性连接的电控器;
当所述感温探头检测到所述压缩机附近温度较高时,所述电控器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所述储煤罐内低温低压冷煤喷射至所述分支毛细管内,低温低压冷煤在所述蒸发管内吸收热量并蒸发为高温饱和气体,实现降温目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储煤罐与节流阀的连接处增加了分支毛细管,并在分支毛细管和回气管之间增加了蒸发管,工作过程中,通过感温探头感应压缩机附近的温度情况,当温度过高时,电控器接收到感温探头传入的高温控制信号,则电控器控制电磁阀开启,储煤罐与节流阀之间流通的部分冷煤分流至分支毛细管内,并通入蒸发管内蒸发吸热,进而对压缩机附近进行降温,吸热后的冷煤回流至回气管内,并回到压缩机内进行压缩。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机箱内部且于压缩机附近进行降温,保障了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制冷效果更好,同时通过该方式进行降温处理,减少高温对压缩机的损害,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蒸发管由一体成形且连通的分流管、导流管以及回流管构成,所述分流管和所述回流管均与所述导流管垂直设置,所述分流管和所述回流管分别与所述储煤罐和所述回气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导流管、回流管三者的连接方式,间接扩大了蒸发管整体的降温范围,使得降温效果更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处于所述压缩机的正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广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广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6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