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6755.7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3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高国峻;林孟廷;夏伟瀚;宋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9 | 分类号: | G02B7/09;G02B7/08;H04N5/225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闫华;傅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元件 驱动 机构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以及一固定部。活动部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元件,且相对于固定部运动。固定部包括一体成形的一底座单元。底座单元包括一基底构件、一电路构件以及一驱动线圈组件,驱动线圈组件电性连接电路构件,且电路构件以及驱动线圈组件位于基底构件。驱动线圈组件包括一连接线路、多个第一驱动线圈以及多个第二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线圈通过连接线路连接,且第二驱动线圈位于第一驱动线圈与电路构件之间。其中,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驱动线圈与连接线路部分重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 均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户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或影片。
一般而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外框、承载座、磁铁、线圈、电路板、底座等组件,而这些组件彼此堆栈设置。然而,这样的排列方式会增加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整体高度。且为了方便使用,目前电子装置的趋势为薄型化,代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也需朝向薄型化发展。
因此,如何减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高度,并兼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功能,是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度较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以及一固定部。活动部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元件,且相对于固定部运动。固定部包括一体成形的一底座单元。底座单元包括一基底构件、一电路构件以及一驱动线圈组件,驱动线圈组件电性连接电路构件,且电路构件以及驱动线圈组件位于基底构件。驱动线圈组件包括一连接线路、多个第一驱动线圈以及多个第二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线圈通过连接线路连接,且第二驱动线圈位于第一驱动线圈与电路构件之间。其中,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驱动线圈与连接线路部分重叠。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线圈的绕线圈数与第二驱动线圈的绕线圈数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驱动线圈组件具有大致一长条形形状以及一狭窄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连接线路的宽度大于第一驱动线圈的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驱动线圈组件与电路构件的一电性连接点位于基底构件中,未显露于底座单元。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于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驱动线圈组件的一尺寸大于电路构件的一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基底构件包括一第一基底以及一第二基底,第一基底形成于第二基底上,且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的硬度不同,其中驱动线圈组件位于第一基底,而电路构件位于第二基底。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电路构件的一顶面与第一基底的一底面接触,而电路构件的一底面与第二基底接触,且电路构件的顶面与电路构件的底面相互平行。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电路构件的顶面以及第二基底的一顶面接触第一基底的底面。或者,驱动线圈组件的一顶面与第一基底接触,而驱动线圈组件的一底面与第二基底的顶面接触,且驱动线圈组件的顶面与驱动线圈组件的底面相互平行。驱动线圈组件的底面与第一基底的底面接触第二基底的顶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子元件,设置于基底构件,电子元件为被动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电子元件为未封装的芯片。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驱动线圈组件与电子元件部分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67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