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桥梁的三角形墩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6356.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6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田芳;李靖;彭华春;文望青;周继;耿杰;马明;刘阳明;陈名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2 | 分类号: | E01D19/02;E01B2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王福新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跨座式 单轨 桥梁 三角形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桥梁的三角形墩,包括设于承台基础上的墩柱(1)以及分设于该墩柱(1)顶部横向两侧的托盘(2);其中,两侧的所述托盘(2)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两者顶部均设有顶帽(3);两侧的所述顶帽(3)之间设有横梁(4),该横梁(4)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顶帽(3)对应连接处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横梁(4)与所述顶帽(3)之间通过一侧的所述顶帽(3)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端部的通长的钢筋连接,所述托盘(2)与所述顶帽(3)、横梁(4)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轨道梁上的恒载和活载通过垫石,经由顶帽,再传递到托盘,最后传递到墩柱,实现了荷载的释放,在改善桥墩美观的同时,保证了横梁的厚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属于轨道交通桥梁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桥梁的三角形墩。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由于跨座式单轨具有景观好、造价低、噪声低等诸多优点,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建设周期往往不及地铁建设周期的一半,造价成本也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却属于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交通问题。目前国内三、四线城市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热情很高,多个城市都在规划和建设单轨交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跨座式单轨一般修建在城市道路中央隔离带上方,或与城市道路并行,在设计中需要引入景观设计的概念,使桥墩与轨道梁在整体上呈现协调美观的景观效果,因此墩形的选择在满足PC轨道梁的结构形式及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受力功能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绿化隔离带宽度、线路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满足桥梁的整体景观和环境统一的原则。
随着跨坐式单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的选择,需要设计出一种适用于PC轨道梁的通用桥墩,目前国内只有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具有跨座式单轨运营经验,但是现有的桥墩存在以下不足:
1.跨坐式单轨目前国内只有T墩一种形式,T墩由盖梁和墩柱组成,从结构来说,梁部的恒载和活载均作用在盖梁端部,如果线间距较大,盖梁较宽,由端部受压导致的墩柱和盖梁连接处的弯矩会非常大,因此T墩一般都要配置预应力索。
2.盖梁为实体结构,因此为了空间上看上去不显得笨重,盖梁一般都做的比较薄,而预应力计算上结构高度越高是越有利的,因此在景观设计和结构计算上存在着矛盾。
3.从墩柱和盖梁的连接上来说,由于盖梁要求做的比较薄,因此墩柱和盖梁连接处的圆弧半径不能太大,而太小的圆弧半径又容易引起应力集中,对结构受力不利,因此这也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4.T墩没有设置单独的顶帽,如果由于梁部结构导致盖梁顺桥向宽度大于墩柱宽度,一般只能通过圆弧过渡,横向、纵向双向的圆弧设计也会增加施工和模板制作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桥梁的三角形墩,轨道梁上的恒载和活载通过垫石,经由顶帽,再传递到托盘,最后传递到墩柱,实现了荷载的释放,在保证受力的同时,增加桥墩的美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跨坐式单轨桥梁的三角形墩,包括设于承台基础上的墩柱以及分设于该墩柱顶部横向两侧的托盘;其中,
两侧的所述托盘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两者顶部均设有顶帽;
两侧的所述顶帽之间设有横梁,该横梁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顶帽对应连接处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横梁与所述顶帽之间通过一侧的所述顶帽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端部的通长的钢筋连接,所述托盘与所述顶帽、横梁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和所述墩柱之间通过流线型过渡,两侧的所述托盘沿横向桥墩中心线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顶帽的顶部设有垫石。
进一步地,所述顶帽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托盘的横向宽度,所述顶帽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垫石的横向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63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