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4499.0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9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黎良仆;邵林;郑国强;甘立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E02D17/18;E21D11/04 |
代理公司: | 51220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洞 侧压力 延伸部 底板 本实用新型 内侧墙体 扶壁 减小 产生不利影响 混凝土方量 重力式挡墙 抵抗 回填 山体 地势 平行 平坦 伸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包括明洞底板、靠近山体方向的明洞内侧墙体,所述明洞底板具有朝向明洞内侧方向伸出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固定若干相互平行的扶壁,所述扶壁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延伸部、明洞内侧墙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侧地势开阔平坦的明洞设置重力式挡墙,导致回填量大、水平侧压力过大对明洞产生不利影响,还导致圬工量大、造价高的缺点的问题,实现减小水平侧压力对明洞的不利影响、减小混凝土方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明洞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次山区强烈地震、高位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以后,特别对于复杂地形条件的山区公路的抢通、保通已成为“生命线”工程。实践证明建设钢筋混凝土明洞无论从明洞结构本身承载能力或对对地基承载力要求来说,都是优先选择。
但是修建明洞的地方多是傍山公路,明洞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内侧山体进行开挖,为防止落石直接冲击明洞,还需在上方及内侧回填土石,以起到保护和缓冲落石冲击力的作用。传统钢筋混凝土明洞回填后,结构本身处于一种严重偏压形式,内侧受到顶部荷载及内侧侧压力荷载较大,结构受力不均匀,当荷载堆积过高清理不及时,明洞侧向变形过大,某些关键点部位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破坏。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明洞侧压力过大的问题,对于内侧开挖狭小的区域可通过回填浆砌片石或低标号混凝土的形式以减小侧压力。而对于内侧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通常采用重力式挡墙,通过挡墙抵抗回填土压力。但是现有的重力式挡墙的侧压力抵抗方式,内侧回填量大,水平侧压力过大会对明洞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带来的圬工量大、造价高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侧地势开阔平坦的明洞设置重力式挡墙,导致回填量大、水平侧压力过大对明洞产生不利影响,还导致圬工量大、造价高的缺点的问题,实现减小水平侧压力对明洞的不利影响、减小混凝土方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包括明洞底板、靠近山体方向的明洞内侧墙体,所述明洞底板具有朝向明洞内侧方向伸出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固定若干相互平行的扶壁,所述扶壁的相邻两侧边分别与延伸部、明洞内侧墙体固定连接。
针对现有技术中内侧地势开阔平坦的明洞设置重力式挡墙,导致回填量大、水平侧压力过大对明洞产生不利影响,还导致圬工量大、造价高的缺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侧开阔条件下抵抗水平侧压力的明洞结构。本申请中的明洞都是指修建于傍山公路的明洞,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毫无异议的明洞内侧是指靠近山体的一侧,外侧是指靠近公路的一侧。传统的明洞是在现场依次浇筑底板、边墙、顶板,其底板、两侧边墙、顶板共同围绕成方形结构,形成明洞。而本申请将明洞底板向内侧方向进行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即是伸出至明洞内侧墙体的外侧更靠近山体的方向。延伸部与明洞内侧墙体之间连接扶壁,相邻两个扶壁之间的空间则用于回填土石。本申请能够在两扶壁之间回填土石,通过扶壁自重和底板以上回填的土体的重量以维持稳定,而且通过延长明洞底板,作用在底板之上的土体对明洞底板施加负弯矩,该负弯矩作用在明洞整体上,可以与水平侧压力对明洞施加的正弯矩相抵消,从而显著降低水平侧压力对明洞的不利影响。本申请相对于在内侧施作重力式挡墙的传统方法可减小混凝土方量,同时由于侧压力减小,明洞内外侧墙配筋也可以适当优化,节约造价。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与明洞底板一体浇筑成型。确保延伸部与明洞底板的整体性,确保作用在延伸部上的负弯矩由明洞底板整体进行承担,从而确保该负弯矩传递至整个明洞上,以此稳定的对水平侧压力所施加的正弯矩进行抵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44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