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3864.6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98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杨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睿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96;B01D5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晓媛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河西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电厂 脱硫 系统 节能 回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包括工艺水箱、浆液制备装置、吸收塔、废水处理系统、零排放装置,通过在合格废水收集箱上安装有在线浓度监测仪,零排放装置给料管支流通过废水回用管通至吸收塔补水管,废水回用管上设有废水回用水控制阀,采用低浓度的废水回用至吸收塔、部分冲抵吸收塔的工艺水补水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通过安装在线浓度仪实时对脱硫废水的排放浓度进行监测,及时连续将低于设定限制的低浓度的脱硫废水回用至吸收塔中,解决了现有技术无监测手段、无回用设施,导致脱硫零排放处理系统一次性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脱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电厂烟气脱硫,即利用石灰石浆液等吸收剂与煤粉燃烧后保留在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达到脱除二氧化硫的目的。在脱硫吸收塔中,由于脱硫装置浆液内的水在不断循环浓缩的过程中,会富集重金属元素和Cl-等,一方面加速脱硫设备的腐蚀,另一方面影响石膏的品质,脱硫装置要排放一定量的废水。通常排出脱硫废水的方式,利用石膏浆液排出泵将石膏浆液送入石膏水力旋流站,来自旋流站底流的浓缩石膏浆液进入真空皮带脱水机制取石膏,而从石膏水利旋流站排出的溢流浆液一部分返回脱硫系统循环使用,一部分进入废水旋流器。来自废水旋流器的底流返回脱硫系统循环使用,上清液则成为待处理的脱硫废水进入废水集水池,经中和、絮凝和沉淀等脱硫废水处理过程后、进入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过程,通常经过药剂处理、蒸发等化学、物理过程将废水进行处理。
目前脱硫废水处理系统中,排出的废水量主要受制于排出的石膏浆液的排放量,而石膏浆液的排放量通常又受制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通常情况下,实际运行中排出的石膏浆液中的金属元素和Cl-等含量较低(而吸收塔内浆液中承受的最大Cl离子浓度为20g/l),由于其浓度低、相应废水的产生量大,加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未配套相关的监测手段,导致脱硫废水的浓度不稳定、浓度低、产生量大。由于废水的处理量大,导致后续的脱硫废水零排放装置规模大、投资高、运行费用高,据了解目前投运的零排放装置吨水投资达百万元、处理1吨废水的运行成本达到20元以上。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通过安装在线浓度仪实时对脱硫废水的排放浓度进行监测,及时连续将低于设定限值的低浓度的脱硫废水回用至吸收塔中,解决了现有技术无监测手段、无回用设施,导致脱硫零排放处理系统一次性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电厂脱硫系统节能减排回流装置,包括工艺水箱、浆液制备装置、吸收塔、石膏浆液旋流器、废水旋流器给料箱、废水旋流器、废水处理系统、合格废水收集箱、零排放装置、真空皮带脱水机、滤液罐;
所述工艺水箱通过浆液制备系统补水管与浆液制备装置相连,所述浆液制备装置通过吸收塔给浆管与吸收塔连接,所述吸收塔通过石膏浆液旋流器给料管连接石膏浆液旋流器,所述石膏浆液旋流器的出口通过废水旋流器给料箱与废水处理系统的入口相连,所述废水处理系统的出口通过合格废水收集箱与零排放装置的入口相连,所述合格废水收集箱通过零排放装置给料管与零排放装置连接,所述合格废水收集箱上安装有在线浓度监测仪,所述零排放装置给料管支流通过废水回用管通至吸收塔补水管,所述废水回用管上设有废水回用水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浆液制备系统补水管上设有工艺水泵,所述吸收塔补水管通过工艺水泵出口管连接至吸收塔,所述浆液制备装置出口处设有石灰石浆液泵,所述石膏浆液旋流器给料管上设有石膏浆液排出泵。
进一步的,所述石膏浆液旋流器的出口通过石膏浆液旋流器底流管与真空皮带脱水机相连,所述真空皮带脱水机的出口与滤液罐的入口相连,所述真空皮带脱水机通过滤液回用管连通至吸收塔补水管,所述滤液回用管上设有滤液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睿,未经杨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38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